北京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約2200家,約占全國4成;北京發布大模型、備案上線大模型數量均占全國近一半。這是29日舉辦的第二屆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北京市相關負責人介紹的。
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致力于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在推動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布局方面優勢凸顯、成效顯著。
《北京市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創新應用白皮書(2023年)》顯示,北京是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基礎最好、人才資源最集中、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產品迭代最活躍的地區。大模型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算力的強大支撐。2023年,北京首個市場化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京西智谷”正式點亮,為渴望算力的企業送來“及時雨”。
中科視語就是這場“及時雨”的受益者之一。有了強大算力的支持,他們研發的集高清攝像頭、傳感器、AI算法、邊緣計算于一體的“AI視覺預警平臺”為企業裝上一雙AI“慧眼”,使工業生產更加安全。
“當前北京市正在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北京市門頭溝區委副書記、區長呂晨飛說。
春節剛過,石景山北重科技文化產業園的四跨廠房已經“開工”,一座610P的智算中心即將落地。海淀區為大模型再添“燃料”,正在匯聚萬P級高性能算力資源。卸下千年煤城“舊裝”的門頭溝區更帶來亮眼成績單:“京西智谷”一期100P普惠算力蓄積起企業創新發展動力、“人工智能安全可信護航計劃”扣緊產業發展“安全帶”、全市首個人工智能算法領域專門人才政策牽引“領頭雁”飛向京西。
面向未來,北京將以更普惠的算力“及時雨”潤澤人工智能發展沃土。北京將打造4個E級智能算力高地,到2027年新增智能算力3.6萬P。“京西智谷”智算中心今年將建設運營1000P算力,力爭成為北方智能算力樞紐。 “新質生產力正加速形成。我們將以核心技術‘頂天’、以產品應用‘立地’,賦能千行百業、惠及千家萬戶,擁抱大模型應用創新的春天。”科大訊飛集團副總裁王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