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國際雙相情感障礙日,4月2日則是世界孤獨癥日。為了增進大眾對這兩個特定群體的認知,近日,知乎聯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京師心理大學堂、簡單心理、自閉癥評估干預平臺ALSOLIFE進行了一場線上科普推廣。多位業內人士、科普團隊參與了這場“我們何以不同”線上圓桌,深入探討了這兩個群體所面臨的生活“暗礁”,增進全社會對孤獨癥及雙相障礙群體的理解與包容。

多位參與答主提到了同一個問題:無論是孤獨癥還是雙相情感障礙,都被部分大眾認為是“天才病”。例如,好萊塢電影《雨人》給大眾造成了一個固有印象,即孤獨癥患者的智商很高。2020年度新知答主“簡單心理”提到,“梵高、海明威、伍爾夫、小紅莓樂隊主唱桃樂絲……都是‘雙相’患者,這也讓它蒙上了一層‘天才病’的浪漫色彩”。
消除誤解,讓大眾更好地理解孤獨癥和雙相情感障礙,正是此次科普推廣活動的首要意義。 專注于專業科普的清北團隊、知乎答主“精神科小醫生”表示,“我們反對將孤獨癥‘污名化’,同時也反對將孤獨癥‘天才化’”。她表示,“真正的包容,是看見他們的全貌——既不因高功能個體的天賦而歡呼,忽視他們的生存困境,也不因某些孩子的社交遲緩就匆忙貼上標簽”。
簡單心理APP創始人兼CEO、知乎答主“簡里里”,在活動中分享自己作為義工為孤獨癥家庭提供志愿服務的親身經歷,她也表示“社會對孤獨癥普遍缺乏了解,使恥辱感(Stigma)在孤獨癥患者及其家庭中尤為顯著。而家庭的支持和氛圍對孤獨癥兒童的預后有著重要影響。心理壓力較小的看護者,更有可能養育出適應能力更強、情緒更穩定的孩子。因此,學會自我關懷尤為重要”,她鼓勵道,“即使我們都坐在一架失控的飛機上,你也需要先為自己戴好氧氣面罩,才能為其他人施救”。

孤獨癥干預是否存在所謂的“最佳窗口期”? 如何讓孤獨癥孩子在學校里獲得更多接納?面對這些問題,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教授、知乎答主“秋爸爸”給出了一些具體建議。“秋爸爸”表示,孤獨癥干預的確存在6歲之前的“最佳窗口期”,但這個“窗口期”被一些機構過度利用了。他強調,孤獨癥患者家長更應該專注于當下,“每天都是干預的黃金期,關鍵在于制定科學的干預計劃”。同時,他表示,孤獨癥孩子需要通過干預達到普通兒童的標準,“而不是因為特殊性而被(學校)特殊對待”。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知乎答主“京師心理大學堂”表示,“雙相障礙既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患者又同時存在心理問題,二者相互影響”,因而建議患者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都是有必要的。同時其強調,如果你并非醫療專業人士,給予雙相情感障礙人士最好的幫助就是待在TA身邊,陪TA聊天,傾聽TA。

作為以專業討論為定位的問答社區,知乎匯聚了各個領域的專業創作者。在心理學領域,知乎上廣泛活躍著醫師群體、心理咨詢師、高校教授等。此次,通過這場“我們何以不同”科普活動,不僅為大眾提供了科學、準確的信息,還為孤獨癥及雙相障礙群體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有助于推動全社會對孤獨癥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理解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