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競賽愈發激烈的當下,算力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石油”。當前,我國算力產業仍面臨供需錯配、生態薄弱、成本高企等挑戰。同時,各方急需的算力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算力,而是高效智能的AI算力。
甘肅慶陽的實踐證明,中國AI算力的突圍之路,絕非簡單的規模堆砌,而是技術、生態與戰略的深度融合——以東西部資源稟賦為基,以新型智算技術為矛,以全國協同網絡為勢,方能鍛造出兼具效率與可持續性的新質生產力引擎。
筆者認為,要想在全球算力競賽中贏得主動,讓智算中心“盆景”變為“風景”,各地必須打好“協同牌”“創新牌”“應用牌”。
其一,打好“協同牌”,構建全國算力“一盤棋”。當前我國算力建設存在“東部需求旺、西部資源多”的情況,部分地區智算中心“西部訓練+東部推理”模式已初見成效,但仍需進一步打通跨區域算力調度機制,推動建立統一的算力交易平臺,實現資源動態匹配,強化大算力網協同效能,破解東西部供需鴻溝。各地可以聯合龍頭企業制定算力并網標準,鼓勵“鏈主”企業開放調度能力,讓西部綠電優勢與東部場景需求高效對接,建立跨區域算力調度協調機制,在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與西部算力樞紐之間搭建“算力高速公路”。
其二,打好“創新牌”,突破能效天花板。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單純追求算力規模擴張已不可持續。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企業級通用算力中心的利用率僅為10%至15%,部分智算中心的GPU利用率不足30%,存在算力浪費現象。實踐證明,能效優化比算力堆砌更具產業價值,建議各地設立綠色智算攻關計劃或平臺,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重點突破芯片級節能、框架算子優化等關鍵技術,同時將PUE(評價數據中心能源效率指標)、碳足跡納入算力中心評價體系,倒逼技術升級。
其三,打好“應用牌”,培育產業生態圈。當前我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部分地方存在“重建設、輕應用”的現象。建議各地可以立足當地優勢,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算力應用場景,推動應用加速進入垂直領域。比如,蘇州可聚焦工業仿真,成都可側重智慧醫療,青島可主攻海洋AI。此外,各地還可以通過“算力券”等方式降低中小企業用算門檻,推動金融、醫療等高頻需求場景優先落地,形成“以用促建”的良性循環。
總之,中國算力產業的未來圖景——既要有“高原”上的技術尖峰,更要有“盆地”中的普惠生態。當“東數西算”從戰略藍圖轉化為全國一盤棋的生動實踐,這場圍繞效率與可持續性的AI算力競賽,將有望成為中國引領全球AI產業的關鍵勝負手。算力突圍,不僅需要硬核技術的“單點突破”,更呼喚體制機制、產業協同的“系統創新”。唯有如此,中國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的底座方能堅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