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兩會時間開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關注焦點之一。3月3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提到,粵港澳大灣區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新活力、新氣象;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重大國家戰略,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粵港澳居民“心聯通”不斷提升。
3月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發出報道,“十四五”102項重大項目工程98%以上的項目已完成規劃目標。其中,在韶關,中國聯通粵港澳大灣區樞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第一算力引擎”。

近年來,伴隨人工智能進入競速跑階段,“算力”和“數據”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和基本要素。“東數西算”工程啟動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地區以及韶關數據中心集群作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的重要樞紐節點,積極推動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中國聯通積極落實國家“東數西算”戰略,打造中國聯通粵港澳大灣區(韶關)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是中國聯通“5+4+31+X”架構全國多級算力資源布局的新型綠色數據中心之一,也是廣東省內承接“東數西算”的重要節點。

堅持創新提能,打造灣區最大數據中心
中國聯通粵港澳大灣區(韶關)數據中心坐落于國家東數西算韶關集群,一期工程占地面積約100畝,總建筑面積高達12.4萬平方米,規劃布局4.8萬個標準機柜,是中國聯通在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數據中心。自2023年8月16日開工以來,中國聯通迎難而上、攻堅克難,2024年12月31日,一期工程圓滿竣工,成為韶關集群首個通過國A認證和PUE測試低至1.248的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全面對標國內最高綠色低碳數據中心建設標準,堅持技術創新提效能,實現三個“首個”:是中國聯通集團首個大規模運用間接蒸發制冷高效集成冷站技術的數據中心,實現暖通系統能耗降低12.5%;首個大規模集成使用 AI 調優、智能小母線、光伏、儲能等技術,顯著提升運營效能;首個全系采用大柱跨、高樓層設計,降低機柜單千瓦建設成本5%。該數據中心因系統性的綠色低碳技術實踐,斬獲“華彩杯”算力大賽南部賽區一等獎。

在高標準完成數據中心建設的同時,中國聯通構建多層次、體系化算力資源池,在大灣區內完成400G/800G全光算網底座的部署和商用。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算力專網”,連接灣區內多個大型超智算中心節點,實現算力一體化供給。打造廣深間T級超大帶寬、2ms超低時延算間高速網絡,形成“市內1ms、灣區3ms、全省5ms”算力時延圈,為面向醫藥、金融、工業等應用在不同地域的大型超智算中心間協同計算提供了高效基礎環境,也為傳統的通信網絡升級轉型為面向海量數據的“算力網絡”形成了示范應用,全面助力粵港澳地區算網應用蓬勃發展。

做大算網生態,提升算力服務水平
中國聯通積極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做大算網生態,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及商用探索,聚焦重點行業典型場景,構建“算力+網絡+算法+數據+應用”一體化能力。目前該數據中心首批已簽約入駐大模型、互聯網、AI科技等企業4家,賦能模型訓練、渲染、政務大模型、城市數字化治理等場景,推動算力服務在行業領域深化。
此前,中國聯通攜手鵬城實驗室共同構建的粵港澳大灣區算力服務平臺,實現各類算力大匯聚、全共享,形成多地域、多精度、規模化的異構算力供給能力,匯聚智算、超算、云池、算法、應用、網絡等全要素算網資源,可提供電商化的一站式查詢、搜索、訂購、開通、使用等服務,實現供需雙方高效對接,開創算力服務新范式,提供算力普惠服務,賦能千行百業,為廣大企業用算上云更加便捷、更低成本和更高安全,為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發力人工智能,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
該數據中心建成后,將成為融合通算、超算、智算的綜合型算力中心,為企業日后的大模型訓練階段和推理階段奠定了算力基礎。在算力和大模型應用上,粵港澳大灣區有巨大的企業應用需求和產業升級需求。面對這些需求,中國聯通積極投身于以 DeepSeek 技術為核心的大模型項目建設,廣泛與各方展開合作,助力政府及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截至目前,累計上線佛山12345熱線、云浮12345熱線等政務服務領域16個項目,金融、醫療、科研等領域10個項目。
隨著中國聯通在灣區算力網絡建設的加快,以及智算產業的深入布局與持續創新,一個以算力為核心驅動力的數字經濟新生態正在加速形成。從算力網絡的互聯互通,到算力資源的整合優化,再到算網平臺的智能化升級,中國聯通賦能數字經濟發展的步伐正在不斷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