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統計,2024年全國大部分省份專升本報名人數呈下降趨勢,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情況自2015年專升本教育規模進入快速擴張期十年來還是首次出現。而對于2025年的情況,他們認為仍不容樂觀。
在過去的十年,兩組數字的變化牽動著整個行業的神經。
一個是專升本招生規模的變化預示著政策面的轉變。在2020年,教育部出臺了專升本擴招政策,全國專升本招生人數大幅增長,為眾多專科學子提供了寶貴的升學機會。然而在2024年,縮招趨勢開始出現,一方面為了避免因過度擴招導致教學質量下滑,部分省份對招生規模進行了適當調整;另一方面則是政策導向在招生規模的變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從而影響專升本的招生計劃。
而另一個與行業生存直接相關的專升本報考人數也出現了轉折。過去十年間,報考人數總體上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尤其是2020-2022年,由于專升本擴招政策的實施,錄取機會大幅增加,這一利好導致報考人數迎來了一個高峰。然而,轉折出現在2024年,有些省份報名人數甚至比2023年減少了20%,這令專升本教育行業的從業者們頗為擔憂。
對此,記者走訪了一些行業資深人士,聽聽他們的看法。
整個專升本教育行業應該往哪里走?規模還是質量成為擺在大大小小從業者面前的緊迫問題。
在眾多受訪者中,深耕重慶專升本教育市場13年的唐志顯得有些“異類”。他向記者透露,2024年他的學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高分段尤為突出,重慶市普通文科類268分及以上分數段共11人,其中8位是他的學生,而普通英語類268分及以上分數段,他的學生占比也達到了45.4%,這個成績放到整個行業都非常突出。
談到近兩年專升本教育領域出現的變數,他的一些觀點與同行有所不同,比起政策的影響,他認為學生們的態度轉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過去,專升本在學生心中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承載著無數的希望與憧憬。對于許多專科生而言,專升本是他們彌補高考遺憾、提升學歷層次的寶貴機會,因此專升本的熱度持續攀升,報考人數逐年增加。許多學生在專科入學后,便將專升本作為自己的首要目標,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考中。而現在學生們正變得謹慎和理性,不僅僅是跨過那道門檻,還會綜合評估本科階段的學習問題以及本科畢業后的就業形勢,甚至升學成本也是考慮在內。例如曾經有一個學生就問他,考上了本科但經濟壓力大,猶豫要不要去上。當記者問到這種謹慎對培訓的生源會不會有影響。他表示,學生的目標明確,反而讓他能將更多精力放在教學內容上,不用通過“夸張言論”或“成功學”去誤導學生。
除了學生態度的轉變,唐志還提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變化,那就是從2024年開始,許多地方的專升本官方不再公布最高分,只提供不同分數段的人數。唐志認為這實際上是官方釋放的一個信號,就是希望專升本教育能夠更注重整體質量而非為了制造噱頭片面追求高分,從這方面來說,整個行業必須盡快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競爭。
為了完成這種轉型,唐志的做法是在教學方法上投入更多精力。為了解決專升本考生既要面對繁重的復習任務又要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知識點的難題,唐志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創新出“最小知識閉包”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核心在于,通過對歷年專升本考試真題的深入分析,精準提煉出考試中最常出現、最核心的知識點,構建出一個“最小知識閉包”,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緊密相連的知識體系,讓他們能夠利用關鍵知識點,像撬動杠桿一樣,輕松地掌握整個知識體系。同時,唐志深入研究專升本考試大綱,從中提取出計算機課程14個章節的98個知識點,并借助AI工具,按照考試頻率對這些知識點進行編排和優化結構,從而合理地安排教學順序和時間。然后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和故事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對于像唐志這樣相對獨立的專升本老師,“質量競爭”時代的到來給了他們彎道超車的機會,而大的培訓機構也在謀求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據記者了解,某大型教培集團正在探索AI等新技術的應用,希望通過系統化應用科技手段,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轉型,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降低邊際成本,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而另一家機構則從完善服務體系上做文章,提供入學咨詢、課程安排、學習進度跟蹤到考前沖刺、志愿填報指導等一站式服務。一些中小型培訓機構也在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例如聚焦于某一特定領域或地區,提供特色課程、個性化輔導等,在市場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宏大版圖中,專升本教育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它不僅是專科生實現學歷跨越的重要途徑,更是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促進人才培養多元化的關鍵力量。而如今,這個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