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原創(高靖宇/文)每年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信息通信安全和互聯網治理領域都會成為焦點話題。今年央視3·15晚會再度曝光了數據竊取、AI 技術濫用、網絡虛假抽獎等行業亂象,直指新消費領域所面臨的治理挑戰。
電銷用上AI智能機器人,騷擾電話何時休?
近一年來,網絡上涌現大量“外呼”業務廣告,這些公司宣稱可通過AI智能機器人高效撥打營銷電話,精準觸達用戶。315晚會調查發現,這種AI外呼已成為電話營銷行業的主流,其效率遠超人工。

在智優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315晚會看到,該公司利用AI外呼機器人為教育、醫療、金融等行業提供電銷服務。機器人模擬真人語音,通過關鍵詞觸發機制引導對話,篩選潛在客戶。工作人員透露,一臺外呼機器人年使用成本約1萬元,每天可撥打上千個電話,遠超人工客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規定,未經用戶同意的營銷電話屬于違法行為,應受處罰。然而,這些外呼公司卻通過虛擬運營商的“小號”規避監管。虛商號碼無需實名認證,封號后可迅速更換,使電銷公司能持續撥打營銷電話。
調查發現,外呼公司還利用“打顯”技術,隱藏“小號”真實信息,偽裝成被叫地的本地號碼,提高接聽率。此外,部分公司使用特殊設備,一臺電話機可插入多張手機卡,通過電腦控制批量撥打營銷電話。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公司與部分運營商關系密切,即便遭投訴也能“內部處理”,輕易逃避監管。業內人士透露,只要投訴不嚴重,最多罰款了事,根本無法遏制外呼產業的瘋狂擴張。
如今,外呼公司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先用獲客軟件竊取用戶號碼,再用AI外呼機器人批量撥打電話,配合虛商“小號”與“打顯”技術規避監管。電銷行業的亂象,已嚴重影響用戶的生活安寧,亟待嚴厲整治。
針對“3·15”晚會曝光的智能機器人撥打營銷騷擾電話、虛商實名制要求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連夜組織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通信管理局對涉嫌違法違規主體進行調查處置,責令基礎電信運營商立即關停涉事線路、對涉個人數據信息有關情況進行核查,督促互聯網平臺企業全面清理違法智能外呼軟件銷售推廣信息。同時,將持續采取有力措施,強化對基礎電信運營商、虛擬運營商、呼叫中心企業監督檢查,嚴厲查處違法違規企業,加大曝光力度,積極配合有關部門依法打擊網絡黑灰產業等違法犯罪行為,全力營造安全健康的信息通信消費環境。
“獲客軟件”精準“截流”客戶 個人信息成牟利商品
近年來,互聯網上出現了很多“精準獲客”的廣告,聲稱通過這種“大數據獲客軟件”,商家可以精準獲取海量目標人群的消費習慣、手機號碼等信息。

在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他們的獲客軟件能夠將商家想要的關鍵詞設為標簽,軟件會自動在選擇的短視頻平臺上掃描評論區,一旦發現與標簽詞相關的評論,就會強行抓取這個用戶的電話、微信賬號等信息。此外,這款獲客軟件,還能幫助商家監控和偷取自己同行的直播帶貨數據,去對方的直播間“截流和引流”。在綠信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這些軟件都是用爬蟲技術,偷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
央視3.15記者調查發現,云企智能與綠信科技只是冰山一角。企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宣稱,掌握20億條個人畫像數據,并向醫美、裝修、金融等行業出售。而智優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則聲稱,只需在地圖上圈選區域,即可調取當地用戶信息,甚至能提供130萬條詳細數據。
啟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三網大數據”,是指三家電信運營商的數據。一番核對后,記者發現啟科科技通過運營商大數據偷取到的個人數據信息,都是真實無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是通過“精準通客戶管理平臺”,上面顯示的正是某電信運營商后臺的實時數據。就這樣,通過這款軟件,海量用戶信息都被這成百上千的數字標簽打上了記號,成為待售的商品。
黑心商家利用手機抽獎設陷阱 隱性扣費套路難防
近來有關手機抽獎引發消費陷阱的投訴接連不斷。在這些投訴里,“虛假抽獎”“虛假宣傳”乃至“詐騙”等詞匯高頻出現。大量消費者所反映的情況,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在“諾諾網”開發票時,頁面自動跳轉至大轉盤抽獎,315記者“中獎”200元話費券。然而,實際獲得的僅是滿減優惠券,需充值4000元話費才能用完。商家利用“中獎”字眼誘導消費,并在支付頁面隱蔽關鍵信息,弱化使用限制。
經調查,廣告推廣由兌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實際收款方為晶珊運予通訊運營商。兌捷網絡科技負責人透露,他們通過各類生活場景投放互動廣告,如開發票、掃碼停車等,誘導消費者點擊領取“優惠”。
商家的盈利“竅門”是:話費券使用周期長,多數人領取一兩個月后就遺忘,部分消費者操作后甚至都搞不清到底是充了話費還是買了券。商家正是利用這種遺忘和疏忽,抓住海量“沉默用戶”的空子,悄然斂財。
類似業務在互動廣告行業屢見不鮮。諾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直言,他們通過收購身份證注冊公司,繞過支付監管。盡管頁面合規,但實質是赤裸裸的用戶收割,每日流水可達20億元。
商家借助法律漏洞,構建精密營銷鏈條,利用消費者疏忽進行“隱性扣費”或“低價引流”,嚴重侵犯消費者權益。
構建個人信息安全防護體系
隨著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生活,個人信息泄露風險日益凸顯。2025年,在《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三年背景下,專家呼吁從法律、技術、行為三方面構建防護體系,強化隱私權保護,推動個人信息保護與網絡安全協同實施,明確數據采集邊界,嚴懲過度采集、誘導授權等行為。
在技術層面,采用端到端加密技術保護通信數據,重要賬戶啟用雙重驗證。謹慎使用公共WiFi,必要時通過VPN加密連接;電子設備報廢前需徹底數據擦除。推行數據遺忘權,用戶注銷賬戶后歷史數據應同步消除。
對于廣大消費者,更要提高防范意識,設置高強度獨立密碼并定期更換,社交平臺避免公開身份證號、住址等敏感信息。警惕釣魚郵件/短信,涉及資金操作時確認網站HTTPS標識。
信息安全的“攻防博弈”注定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持久戰,唯有建立多方共治的生態,推動技術收斂與制度創新的協同進化,才能為數字新消費構筑起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