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更是數據工作“改革攻堅年”。在此重要節點,如何持續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對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建設的統籌,不斷完善政策制度與體制機制,重點攻克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進程中的難點、堵點、痛點,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釋放數據價值的關鍵突破口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據已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公共數據資源作為要素投入生產,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巨大價值。麥肯錫公司預測,數據流動量每增加10%,將帶動GDP增長0.2%。
“今年,數據價值將會實現真正的大爆發。”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對本報記者表示,大模型推動人工智能高速發展,這是數據價值變現的重要途徑之一。人工智能大模型相當于“倍增器”和“發動機”,把數據“灌”進去,就會產生出動力。
3月1日,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凡是已經授權、計劃授權運營的公共數據資源產品,需要到該平臺上進行登記。這標志著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面對公共數據在早期市場化中存在“流不動、供不出、用不好”的問題,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數據要素處處長王璟璇告訴本報記者,在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要鼓勵更多黨政機關、公共服務機構通過共享、開放、授權運營方式對外供給產業發展所需的公共數據。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上線后,全社會都可以了解、查詢哪些公共數據對外進行了開發利用以及形成了哪些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未來用數單位還可以提交申請用數需求,促進供需對接。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發布的《數據要素白皮書(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7月,我國已有243個省級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線數據開放平臺,各地平臺上開放的有效數據集達370320個,與2023年下半年相比,新增17個地方平臺,平臺總數增長約8%。
數據價值化,要在場景應用中得以實現。公共數據是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和“加速器”,其開發利用不僅為市場提供基礎資源,還通過場景創新帶動全要素流通。
山東青島真情巴士集團打造的充電精益化數據產品“青益充”,實現了公交車輛運營數據、國家電網波峰波谷時段數據等公共數據與“特來電實時充電狀態數據”等九類數據深度融合,預計每年可節約充電成本970余萬元;福建省依托省市兩級公共數據匯聚共享平臺,接入全省2000余個政務信息系統、匯聚1800多億條有效數據,目前平臺日均批量交換數據1.5億多條,有效支撐各地各部門800多個應用場景。
目前,我國數據產業呈現出儲量大、增長快、多元化、應用廣的發展特征,以政務、金融、互聯網、交通電力為代表的行業持續深化數據要素的發展與應用。艾瑞咨詢預計2024年全年市場規模將達1662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有望達2042.9億元。
在促進產業協同中實現放大、疊加、倍增效應
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要解決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需要構建良好的供數、用數生態,實現數據要素在促進產業協同中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而構建良好供數、用數生態,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對于進一步深化企業數字化轉型、挖掘數據要素在產業協同中潛力,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
目前,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持續加深,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相關數據顯示,98.8%的中小企業已經開始數字化轉型,但62.6%的中小企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早期階段。實際上,數據的價值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在與各類業務的深度融合中得到彰顯,要以賦能實體經濟為提點,不斷拓展數據應用場景。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勢在必行。”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對本報記者表示,企業在推動數實融合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數據,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打通數據從“有”到“用”的過程。比如在消費端,伊利推動“全域、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費者數字化運營,搭建覆蓋400多個數據源的大數據雷達,開發了與1.5億消費者在線協同共創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統,平均用3.5天就可以完成市場洞察,不斷打造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的健康產品。
上下聯動、橫向協同
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隨著國家數據局和各級數據管理機構的揭牌運行,我國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的數據工作體系基本形成。數據基礎制度加速釋放,一批圍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協同治理等方面的制度正在構建。
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家數據局已發布20余份數據要素領域相關政策文件,激活供數動力,釋放用數活力。未來,還將圍繞企業數據開發利用等出臺新政策文件。
此外,工信部、財政部等多部門圍繞數據流通交易、數據安全與治理、產業融合等出臺了多項政策,持續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
隨著數據要素市場日益壯大,數據資產化探索步伐顯著提速,企業數據資產入表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方向。從2024年1月1日起,財政部制定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這意味著數據要素從會計報表上開始顯性化,過去被企業費用化處理的數據資產在資產負債表內有了表達。
“《規定》發布以來,各類經營主體均在積極探索數據資源入表機制,激活數據要素市場發展內生動力。”針對數據資源入表存在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上海市委主委邵志清表示,目前各類經營主體均在積極探索數據資源入表機制,激活數據要素市場發展內生動力。但仍存在數據資源的合規與確權難度大,對軟件、系統和數據資源的異同理解尚未達成一致認識,數據資源的預期經濟利益分析論證挑戰大,數據資源的后續支出處理尚未達成一致認識,數據資源審計面臨挑戰等問題。他認為,應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細化權屬證明流程,出臺統一的數據資源審計指南和標準,從而引導企業對數據資源進行更有效的治理。
面對全球數字化競爭的加劇、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工作被賦予了更為重大的使命。對于“十五五”時期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如何激活數字動能這一問題,王璟璇認為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制度。傳統要素如土地、資本等形成的成熟要素市場,均具備兩個特性:要素權屬明晰,在流通中增值。當前國家應加快出臺數據產權制度,從長期看,建議推進數據產權立法工作。
二是推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是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發展目標。應著力構建場內場外相結合、多層次的數據流通交易體系,健全各方收益分配和利益保護制度,建設縱橫聯通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要素合規高效流通交易。
三是著力增強全社會數據資源創新應用能力。提高各方治數、用數能力,激發更多數據創新應用場景,培育更多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讓數據要素的價值被更廣泛認可。
四是加強數據要素、數字經濟領域國際合作。我國是第一個將數據列為生產要素的國家,我國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中積累的經驗可以更多分享給海外,為全球數據資源共享開發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