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月中下旬,地方兩會陸續啟幕,全國各地紛紛聚焦新一年的發展大計,緊鑼密鼓地籌劃布局一系列工作任務。其中,數據要素的開發與利用被多地“劃重點”,加快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數據運營與使用等方面成為重要抓手。
聯合金融數字經濟研究所學術顧問龐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的經濟形態。過去十年,我國數據量快速增長。由此可見,在未來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數據將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
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數據要素開發與利用的基石,對于推動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建設,適度超前布局創新基礎設施,有序實施大模型、數據、算力基礎性工程,加快探索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計劃市場化運營模式。北京市明確,打造國家數據管理中心、國家數據資源中心和國家數據流通交易中心。
談及各地紛紛錨定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原因時,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向宏表示:“盡管數據資產化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在實現這一目標之前,必須首先夯實基礎性工作,特別是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確保數據資產在透明公平的平臺上進行運營至關重要。然而,當前大量數據尚未轉化為資源,缺乏必要的整理和管理。”
從各地今年的數據工作部署來看,規范數據運營與使用也是重要內容。一方面,部分城市著重加強數據運營管理制度建設與監管力度,以保障數據的安全、合規與高效利用。例如,上海市提出,“完善數據跨境流動‘負面清單+操作指引’統一管理機制”。
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圍繞規范數據使用,從企業數據資產入表和公共數據使用兩個關鍵維度發力。具體來看,在企業數據資產入表方面,多地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導向,推動企業將數據資產納入財務報表核算體系。例如,北京市提出,“積極推進企業數據資產入表”。
在公共數據使用方面,部分地區致力于提升公共數據的開放程度和利用效率。例如,遼寧省提出,統籌布局算力中心,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壯大軟件、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產業。利用場景豐富優勢,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應用示范。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看來,公共數據資產的授權經營管理是數據資產化、資本化的第一步,因為公共數據對估值方面的要求并不嚴格,授權管理也可以通過政策框架限定,且相對于企業和行業數據來說,公共數據是最大的數據塊,可以為其他數據授權經營管理提供實踐和探索的試驗田。(本報記者 田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