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移動研究院和中國移動廣東公司聯合華為在深圳完成智能追焦天線系統的現網試點,成功驗證其智能追焦單元(Beam Tracking Unit,BTU)基于網絡感知實現天線波束遠程、動態、實時調整的能力,顯示了基站天線面向網絡自智需求的演進能力和方向。
網優自動化的實現需要天線具備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可感,即天線的小區配置信息、方位/下傾等工參信息和3dB波寬等波束信息可自動獲取,以避免錯裝錯配的問題,同時參數信息作為智能網優平臺的輸入,也是優化策略準確有效的前提;二是可調,即天線波束可全維度遠程動態調整,波束可調的參數越多,網優策略的靈活性越高,對于潮汐效應等用戶分布短周期變化的動態優化能力也越強。目前基于工參模塊的自動化測量能力,天線已經能夠準確獲取姿態參數,但在波束動態調整方面則能力不足,僅能實現波束電下傾角的遠程調整,難以滿足自智網絡對天線波束的方位、下傾乃至寬度全維度靈活可調的需求。
針對上述短板,中國移動研究院聯合產業開展了技術攻關,使天線具備了上述全維度動態調整能力;再結合工參模塊的感知能力,BTU成功跨過了天線從“知”(感知)到“行”(調整)的障礙,實現了天饋側網優的知行合一,使網優自動化成為可能。
本次試點通過8個連片站點的改造和測試,對BTU的能力進行了驗證:通過現有天面改造替換,測試了“掛上即走”的快速部署的能力,無需人工測量,天線工參和小區連接拓撲關系自動回傳OMC,數據100%準確,平均每站的天線部署時長縮短近1個小時;在動態優化能力測試中,配合網優側的智能算法,在長周期優化中智能識別出市場變遷、新開通地鐵站等地理環境變化引發的網絡優化需求;在短周期優化中動態識別出夜市、學校周邊等人流分布變化的潮汐優化需求,并基于OMC輸出的優化策略對BTU進行了動態調整,優化后試點區域單站日均流量由374.4G增至457.2G,部分優化區域的增幅超過60%;試點區域及周邊站點的網絡整體平穩,體驗類、接入類和切換類等KPI指標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