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飛的汽車、能徒手開瓶的人形機器人(9.920, 0.35, 3.66%)、實時翻譯的混合虛擬(MR)眼鏡……這些面向未來的創新AI技術都是由中國的初創企業呈現。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下稱“數貿會”)上首發首秀了各種前沿技術成果,生動詮釋了數字貿易前沿技術的應用場景。
數字化、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國際貿易格局。數字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發展新前沿、全球經貿規則競爭博弈新陣地、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引擎,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
隨著全球數字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合作領域不斷拓寬,AI大模型、機器人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中國數字貿易規模排名全球第三,僅次于歐盟和美國。
9月26日,由數貿會組委會與國際貿易中心(ITC)共同編制的《全球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1至2023年間,全球數字貿易規模從約6萬億美元激增至超過7萬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8.8%。報告指出,人工智能以及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是數字貿易規模激增的核心驅動力(3.020, 0.06, 2.03%)量。
另據我國商務部數據,當前,我國數字貿易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中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規模達1.42萬億元,增長3.7%,創歷史新高。同期,跨境電商進出口1.22萬億元,增長10.5%,也達歷史新高。
數據資產入表“元年”
數據生態作為本屆數貿會核心議題之一,貫穿了數據要素從生成、確權、流通到交易的全鏈條。杭州高新(7.540, 0.17, 2.31%)(維權)區(濱江)是“中國數谷”的策源地也是核心區,發改局副局長田樹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數據作為第五種關鍵生產要素的地位日益凸顯,數據要素已經在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
“2024年是數據資產入表元年,構建健康、高效的數據生態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田樹軍說道,“數據不僅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資源,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優化資源配置、策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杭州高新區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75%。市場主體是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力量,不僅包括海康、大華、宇視和新華三這樣的網絡信息技術領軍企業,也有阿里、網易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同時還包括宇樹科技這樣的代表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興力量。
為積極推動資金要素向人工智能領域流動,此前杭州高新區已經出臺政策,對人工智能企業自設立或引進3年內使用銀行貸款的,將按照銀行同期LPR利率給予利息補貼,補貼貸款額度最高達200萬元。
田樹軍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高新區(濱江)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進一步完善“中國數谷”提出的“三數一鏈”數據可信流通基礎設施框架體系和數據要素“改革沙盒”機制,政產學研深度聯動,全力推動公共數據和企業數據的融合、應用場景的協同創新,為全面激活海量數據(12.990, -0.09, -0.69%)(維權),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共建共創一流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產業生態環境。
數據交易場所承擔著數據合規流通和提供基礎服務的職能。杭州數據交易所董事長兼總經理應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杭州數據交易所作為全省唯一的數據交易所,截至目前,交易金額已經超過32億元,交易平臺上的數據產品數量超過1000個,匯聚了來自全國不同行業的海量數源,包括金融、能源、通信、醫藥等領域。
她介紹,隨著財政部《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數據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的發布,數據資產可以正式入表,成為企業資產的一部分。當前,各地鼓勵企業做數據資產的入表,以杭州金投為代表的多家市屬國企積極推進數據資產入表。“這也是從數據資源化到數據資產化非常重要的方面,將原來費用化的數據變成了資產,對企業的利潤也會有相應的提升,從而提高企業進行數據治理的積極性。”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除了財政部,商務部也已經表示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數字貿易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制訂數字貿易領域標準。商務部強調,培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數字貿易領軍企業,在細分領域積極培育外向度高、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中小型數字貿易企業,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電子商務談判,推動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3.930, 0.26, 7.08%)伙伴關系協定》(CPTPP)進程,深化多雙邊和區域數字貿易對話與合作。
初創企業成為數字生態主力軍
將數據要素轉化為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科技創新公司成為主力軍。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多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據應用場景已經落地。例如,每日互動(10.980, 0.25, 2.33%)(維權)展出的“數智綠波”軟件就已經應用在超過16個城市的交通道路管理流程中,基于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建模,通過對車輛行駛數據的實時分析和優化控制,實現了車輛按綠波速度行駛時,連續綠燈通過多個信號燈路口的智能化交通控制策略。
每日互動展臺的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還降低了車輛排放和能源消耗。通過數智綠波系統的應用,城市交通管理變得更加智慧、高效和綠色。
在數貿會期間舉行的2024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行業專家和企業管理者聚焦AI大模型、具身機器人等熱門話題。科大訊飛(37.570, 1.19, 3.27%)機器人首席科學家季超表示,認知大模型的智能涌現推動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尤其是在大模型應用中的突破。他認為,在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將AI融入物理世界,而不是僅局限于數字世界。
銀河通用合伙人張直政認為,大語言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AGI)走向現實的重要里程碑。“大語言模型為機器人提供了理解和推理的能力,不僅降低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使用門檻,還大大擴展了其應用場景。”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表示,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推動算力市場的顯著增長,尤其在智算領域。他表示,國內外AI芯片生態加速演變,特別是國產GPU迅速崛起。“AI網絡技術正在成為新瓶頸,需要打破現有封閉的網絡生態。”他還稱,開源與閉源的大模型競爭加劇,開源生態逐漸浮現。
中國基于開源技術的人工智能發展已經讓美國公司感到壓力。AI開發者社區HuggingFace首席執行官德朗格(Clément Delangue)此前表示,當中國的開源技術成為黃金標準,那么全球的開發者將都有可能在中國的技術上進行開發,這種趨勢有望成為常態。
根據貝恩公司9月25日最新發布的年度《全球技術報告》,包括人工智能相關服務和硬件在內的市場將在去年1850億美元的基礎上,以每年40%至55%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到2027年,將創造7800億至9900億美元規模的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正在迅猛增加。然而,盡管中國AI公司也擁有較強的“吸金”能力,但美國的融資額仍然占據全球融資規模的近80%。
另據此次數貿會期間牛津智能和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撰寫并發布的《AI行業初創公司技術估值白皮書》,中國前30強AI初創企業的估值均值約為20億美元,而海外前30強AI初創企業的估值均值超過了100億美元。
對此,澳門大學金融及商業經濟學教授傅曉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技術創新是全球AI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和基石。”她說道,“中國AI初創企業在互補性技術方面的表現相對非常弱,這表明中國AI企業在構建多元化、協同化的技術生態系統方面面臨挑戰,也指出了未來需要加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