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最大的想象力,絕不是在手機屏幕上做一兩個新的超級App,而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苯尤伟⒗顲EO、阿里云董事長兼CEO一年后,吳泳銘成了云棲大會上當仁不讓的主角。而比個人高調更高調的是,吳泳銘拋出一個論斷,一個對AI未來形態的思考。
自從手機尤其智能手機成為人類最重要終端后,對民眾生活、工作覆蓋的另一面,是對技術落地和產業生態的“壟斷”。
近二十年,以“iPhone時刻”為標志,幾乎所有殺手級網絡技術和產品都以手機為主載體,以超級App為主形態,電腦、平板、車機等其他場景所做的不過是適配。
微信、抖音、滴滴、美團……皆受益于手機當道,更不用說小米、華為、蘋果從終端到系統的硬件廠商。
難怪小米董事長雷軍2011年就判斷,“移動互聯網是PC互聯網的十倍大”——他搖旗吶喊,他入局豪賭。
李開復也曾是移動互聯網扛旗者。到了2023年,他把論斷升級為“大模型是移動互聯網的十倍甚至更大的平臺革命”。
AI革命由哪個終端承載呢?重擔又落到了手機這里。畢竟,其他終端如智能眼鏡、虛擬現實頭顯、智能電視、汽車車機,要么設備本身還在掙扎,要么使用場景存在局限。
最近幾年,AI各個細分領域概念不斷。視覺AI火的時候,都去刷臉換臉;語音AI火的時候,火拼“小愛小度”;大模型一炮而紅,千模大戰還是手機App廝殺……
幸好智駕系統、自動駕駛因其獨特屬性,走了一條不依賴手機之路。但不少車廠,蔚來、吉利……還是心心念念做手機。
吳泳銘的呼吁不無道理,手機是AI普及的捷徑,也是AI爆發的包袱。
今年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度CEO李彥宏有相似看法:要避免掉入“超級應用陷阱”,覺得一定要出現一個10億日活躍用戶的App才叫成功。這是移動時代的思維邏輯,AI時代,規律可能不是這樣的!俺壞芨伞钡膽帽取俺墤谩备匾。
不依賴超級App、不依賴手機,固然是平臺大公司的姿態,阿里、百度希望自己成為AI時代執牛耳者,又希望聚攏百萬千萬開發者——終端愈加分散,生態愈加寬廣且平衡。
轉變很難,在競爭的白熱階段,沒有公司敢主動放棄“AI超級App”的機遇,即使它基于手機、困于手機。
9月20日蘋果新品iPhone16正式發售,人們最為關注的,還是其搭載的AI能力即Apple Intelligence功能。繞了一圈,全球手機看蘋果,蘋果AI看iPhone。
突破終端禁錮,讓每個終端成為智能中樞,早在物聯網興起伊始就被寄予厚望。時至今日,物聯網的連接設備數遠超智能手機和電腦,但中樞地位仍然被后兩者掌控。
或許,AI加速進化能彌補物聯網大而不強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