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023年的“百模大戰”后,AI大模型作為產業新型基礎設施開始為千行百業提供智能服務,當前人工智能發展正處于由弱人工智能向強人工智能過渡階段。在此前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巨頭紛紛展示自家的大模型產品,包括中國電信的“星辰”、阿里的“通義”、百度的“文心”、騰訊的“混元”、商湯科技的“日日新”、云知聲的“山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書生”等模型。
伴隨著人工智能和多模態大模型的迅猛發展,算力需求日益激增,可以看到,以華為、海光、寒武紀等國內算力芯片公司為代表的國內算力鏈開始穩步前進。2022年我國AI芯片市場規模達到了850億元,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4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302億元。東吳證券研報指出,對于先進制程方面的產業鏈方向的投資有望持續加大,預計重點投資國產AI芯片領域,為AI芯片產業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財聯社主題庫顯示,相關上市公司中:
寒武紀專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的研發與技術創新,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是同時具備人工智能推理和訓練智能芯片產品的企業。
海光信息的海光DCU系列產品深算二號屬于GPGPU的一種,采用“類CUDA”通用并行計算架構,具有優異的產業生態和國內領先的產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