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笑
小米造車從項目啟動到首款產品亮相用了1000天,而從產品發布至今的短短兩個月,似乎比之前的1000天還要顯得漫長且撲朔迷離。
今年春節過后,比亞迪(192.180, 0.98, 0.51%)直接祭出了降價大招,多款榮耀版車型直接將價格拉到了7.98萬元這一歷史新低,由此也引發了行業內的新一輪降價潮。長安、五菱、哪吒等眾多車企紛紛開始跟進,在10萬元以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掀起了一股腥風血雨。
而比亞迪榮耀版的登場,不僅令各家合資大廠驚掉了下巴,也狠狠地撩撥了國內一眾友商們的脆弱神經。最近全新極氪001、奇瑞iCAR 03等車型以平價入市,或多或少都是受到了全新“定價體系”的沖擊。
且不說,現有的國內主流車企會作何反應,至少對于尚未入場的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而言,這種出廠即決戰的緊張氛圍,已經將壓力直接拉滿。
壓力拉滿,定價依舊成謎
事實上,自雷軍官宣造車之日起,小米汽車一直自帶流量屬性,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小米汽車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公眾的極大關注,即使官方沒有公開小米造車的進展,也不斷有新消息流出,甚至多次被泄密。
而另一方面,公眾對小米汽車過高的期待值無疑也是小米造車的壓力所在,公眾被吊足的胃口需要被喂飽才能避免流量反噬。小米汽車雖未進場,卻已經備受關注。面對巨大的流量紅利,小米汽車的做法并非加大曝光,而是一直維持“神秘感”。
也正是在這種刻意維持“神秘感”之下,關于小米首款車SU7的上市信息,至今仍是撲朔迷離。
早在今年初,就有報道稱小米汽車高配版保險價格為36.14萬元,小米官方隨后辟謠。2月22日,小米舉行新品發布會,市場再次預期小米汽車將公布價格,但結果依舊未定,只留下行業猜測的22.99萬元起售,隨后也遭到小米官方辟謠。

而到了3月1日,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又在微博發文,辟謠網傳小米汽車配置及價格。王化表示,“社群里面流傳的一張圖,配置搭配價格,看上去挺唬人的。這種造假成本極低,就一個表格截圖……好在看到不少人都說一眼假,大家還是能分辨真假的。”根據網傳的表格,小米汽車基礎款價格為21.9萬元。
至此,關于小米SU7的真正定價,徹底在多方“謠言”的拉扯之下,愈發難以揣度。
而從近期曝光的消息來看,2月29日,一份北京市政府部門調研小米汽車工廠的文件傳出。該文件顯示:“經開區小米汽車工廠,2024年3月實現首車上市,4月交付,預計一季度整車產量約為2000輛,產值4億元。”照此計算,小米首款車SU7的均價為20萬元/輛。

對此,小米公關部負責人向鈦媒體App表示,該信息不實,據了解沒有相關調研計劃,一季度產量數據也不實。
但結合在2月25日,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巴塞羅那召開的2024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小米公司花費了約100億美元開發一款汽車,考慮了從入門級到豪華級的一系列價位;小米將“很快”揭曉其定價,國內交付最快將于第二季度開始。
而要想在二季度順利交付,最遲也要在一季度末實現量產,這與日前曝光的這份調研文件時間基本一致。由此猜測,雖說產量數據不實,但關于上市推廣周期的猜測或許不是空穴來風。

并且更為有趣的是,在最近舉辦的2024款極氪001發布會結束后,極氪汽車舉辦的媒體群訪活動上,極氪汽車的高管在評價小米汽車時表示:“ 我們從非官方渠道獲悉,他們的汽車將于3月28日發布。”
然而,出乎眾人預料的是,小米汽車官方這次并沒有直接“辟謠”,而是公開表示:具體發布時間將通過官方渠道公布,請大家以官方渠道的信息為準。由此可見,似乎這波來自友商的大膽猜測,距離真相或許已經十分接近了。
要知道小米是公認的營銷高手。作為互聯網產品營銷的開創者,小米善于制造話題。小米SU7雖然亮相了,但留下了最終定價、上市時間等諸多懸念。
讓市場討論價格,也是小米營銷的重要一步。小米官方對價格的沉默,也讓市場上關于小米價格的傳言,一次次地試探市場神經,但小米每次都會出來辟謠。
有業內人士分析,“小米汽車不停放出消息,但遲遲不公布售價,除了營銷因素,也是在試探市場的反饋。因為小米品牌代表高性價比,可是汽車首戰要把調性拔高,定價必須謹慎再謹慎。問題是現在行業降價力度空前,價格定高了就是反其道而行,會放大消費者對小米汽車定價的不滿情緒。”
盡管如此,上述多方消息雖然得到了小米官方的辟謠,但其一直在對外傳遞新車“確實有點貴”的做法也的確引發了爭議。
對此,雷軍也在此前的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明確強調:“小米的首款車不可能是9.9萬,也不會是14.9萬元,而是‘可能有點貴’。”
如果說,此前雷軍在手機發布會上用一口一個“我們米粉”來刻意“討好”年輕人。那么,小米汽車則有點像刻意回避年輕人的期許。其在發布會上全場沒有提及“米粉”,而是多次用媲美保時捷的豪華和特斯拉的性能來強調小米汽車的高端定位。
但問題是,脫離了年輕人對性價比的期許,小米汽車又能靠什么打動它的用戶呢?
蘋果都失敗了,小米汽車能成嗎?
要知道,其他行業巨頭跨界進入汽車制造領域一直以來都不是新鮮事。而隨著蘋果汽車項目的叫停,對于仍在此道上堅持的科技企業而言,無疑是一種莫大的壓力。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雷軍在評論蘋果退出造車領域時會表示“非常震驚”。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當蘋果都未能成功時,小米能否獨自闖出一條生路?”
而隨著小米SU7上市在即,這樣的質疑與日俱增。
雖然雷軍稱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必須成功,已耗資上百億才交出了首份答卷。然而,小米汽車的這份答卷上卻寫滿了跑贏對手的硬件參數,唯獨缺乏用戶最為看重的從其體驗層面出發的技術功能創新。這為小米SU7的市場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目前,小米SU7還剩下價格這一最后一層神秘面紗等待被揭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定到一個什么價位,將成為小米SU7能否一炮而紅的勝負手。這或許也是雷軍稱小米SU7未做好上市準備的主要原因。因為,考慮到小米SU7所處市場的競爭烈度,一旦定價出現誤判,那將面臨無法挽救的局面。對于首戰即要告捷的小米SU7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風險。
雖然雷軍稱小米SU7的對標對象是寶馬5系,并稱但凡有SU7這種配置的,都得40幾萬了。但目前行業以“7”字打頭的智能電動車已經將售價做到了20萬級,甚至更低。比如極氪007的起步售價僅為20.99萬元,智界S7的入門價也不到25萬元。還有更多類似車型的價格甚至更低。
一年前,這些車型的售價普遍都超過了30萬,但今年風云突變,一眾800V智能電動車紛紛卷到了20萬級市場。讓20-30萬級的智能電動車市場成為整個市場中競爭最為慘烈的細分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SU7的最終定價將極具挑戰性。定低了,雷軍可能會擔心對小米汽車既定的品牌路線造成影響;定高了,又要面對出師不利的風險。
而除了首款車型定價以外,生產制造環節也是小米汽車走向規模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雷軍曾在《央視》采訪中提到,“汽車的確很復雜,特別擔心一上來不火,大家都不買;更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來買,這一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了”,其實指向的是供應鏈和工廠產能的管理。
現有資料顯示,小米汽車工廠有兩期工程,其中一期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年產能為15萬輛,目前已經竣工并開始進入試生產階段,首款產品樣車已下線,做好了量產的準備。二期則計劃于2024年動工,2025年完工。
雷軍曾表示,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計劃第一年銷售10萬輛,此后三年累計交付90萬輛。這代表著,從2025年至2027年,小米汽車每年至少需要生產和銷售30萬輛。
雖然小米在手機領域已經有了供應鏈管理和生產制造的經驗,但在汽車產業上還是新手一枚。有“人類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的汽車工業不僅供應鏈條十分漫長,產能管理更是難之又難,即使是特斯拉、比亞迪等頭部車企,也都難逃“產能地獄”的折磨。
對于尚未經歷生產實戰的小米汽車而言,供應鏈管理、產能管理都是其不得不跨過的一道門檻。
不得不說,小米曾以顛覆者姿態進入手機市場,但在造車這件事上,小米其實與眾多新勢力造車者無異,該踩的坑、該補的課,或許一個都不會少。再加上,小米汽車進場之時就需要直面殘酷的汽車行業競爭。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淘汰賽是業內共識,無論是三年為界,還是五年的競爭期,對晚到的小米汽車而言,第一聲槍響尤為重要。
畢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造車行業可沒有所謂的新手保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