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2025中國信通院深度觀察報告會”在北京舉辦。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在大會期間就數字技術及實數融合如何賦能培育新質生產力表達了自身觀點和見解。

數字技術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驅動
在辛勇飛看來,新質生產力的“新”源自技術創新突破。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本身即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而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更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驅動。
一是網絡基礎設施持續演進升級,打造新質生產力數字底座。辛勇飛認為,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全球領先,正加速向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將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承載數據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支撐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為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夯石筑基。
二是數字產品加速創新突破,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我國數字產品門類齊全、配套完備,且創新活力強勁。5G、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能力位居全球前列,5G基站、光接入設備等重點整機設備競爭力全球領先。辛勇飛強調稱:“特別是,通信、計算、智能等關鍵領域數字產品呈現系統突破、融合創新的發展態勢,6G、大模型、低空經濟、元宇宙等領域前沿技術創新布局不斷強化,數字新領域新賽道的持續涌現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
三是數字技術應用于實體經濟,通過引入數據要素、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將激發實體經濟創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進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將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和主陣地。
實數融合為新質生產力打造重要載體
“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為新質生產力打造重要載體! 辛勇飛指出,一方面,通過數字化帶來的制造變革、研發變革、組織變革,實現對傳統產業的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持續拓展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度,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促進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物資流的高效暢通,打破產業鏈環節、地域之間的限制和壁壘,全面提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水平,促進新產業、新模式、新形態不斷涌現,引領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他進一步指出,實數深度融合通過推動實體經濟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從絕對規模來看,2023年,我國一、二、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約為11%、25%和46%,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持續深入。從相對規模來看,2023年,我國一、二、三產數字經濟滲透率同比分別提升0.32、1.03和0.9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增幅首次超過第三產業,一產穩步推進、二產加速滲透、三產縱深拓展成為當前的主要趨勢。
工信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加速升級
談及當前工信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情況,辛勇飛從技術、產業兩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
從技術層面看,新質生產力持續追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突破,集成電路裝備、材料的國產化快速推進,人工智能創新活躍,國產大模型累計用戶已超過兩億人。前沿技術加快研發布局與應用探索。如,量子計算原型機研發性能指標不斷提升,量子糾錯實驗驗證取得突破,應用探索廣泛開展。數字技術開源共享生態逐步建立。主要國際社區項目中超過20%的開源項目來自中國,貢獻度躍居世界第二。
從產業層面看,新質生產力加速升級,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載體。傳統產業穩步轉型。累計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成萬余家省級智能工廠,13家中國企業新入選全球“燈塔工廠”,中國“燈塔工廠”總數已達72家,占全球42%。新興產業發展強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突破200萬家,新材料、機器人等一批新興行業快速成長,“新三樣”產品增勢迅猛。未來產業加快布局。具身智能機器人、量子計算機、腦機接口、6G等加速創新發展。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我國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新型顯示材料等百余種材料產量居世界首位,高端電容器等產業鏈斷點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重大裝備、重要基礎零部件、新材料等關鍵領域產業鏈建設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