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31 日消息,國新辦今日就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王彥青表示,構建良好產業發展生態。持續深化 DCMM(IT之家注:數據管理國家標準)的推廣應用,加快構建企業首席數據官制度,提升企業數據管理意識和能力。依托各類大會、大賽等活動,持續營造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

王彥青透露,2024 年我國數字產業完成業務收入 35 萬億元,同比增長 5.5%;實現利潤總額 2.7 萬億元,同比增長 3.5%;直接從業人員達到了 2060 萬人,數字產業呈現積極發展態勢。
從重點行業來看,2024 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全面回升向好,規模以上增加值增長 11.8%,軟件業完成業務收入 13.7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通信業業務收入 1.74 萬億元,同比增長 3.2%;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 10%,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運行平穩。
從產業活力來看,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取得標志性成果,原生鴻蒙系統正式發布,成為繼 iOS 和安卓之后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兩重兩新”政策拉動疊加全球市場需求復蘇,電子信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12%,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保持較高的投資熱度,為產業發展持續注入活力。
從產業生態來看,圍繞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數字領域,已布局建設了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數字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產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數字技術服務商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當前我國數字產業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一年多來,我們加大數字中國建設統籌力度,會同各地區各部門全面實施《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積極推廣典型經驗做法,開展試點試驗,數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
數字經濟提檔加速。2024 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達到 10% 左右,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軟件、基礎軟件取得長足進步,實施數字化轉型工程,中國“燈塔工廠”數量占全球比重超四成,智能產品、直播電商等成為消費新熱點。
數字政務服務升級。數字政府在線服務指數繼續保持全球領先,2024 年以來推出 3 批 33 項“高效辦成一件事”,累計辦件量 5100 萬件。推動制定《政務數據共享條例》,累計支撐各地區各部門共享政務數據超過 5400 億次。
數字文化繁榮發展。數字文化資源擴容提質,數字賦能傳統文化保護、“紅色文化”資源建設、數字技術為數字文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依托虛擬拍攝、圖像渲染算法等數字技術打造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 2》票房登頂全球動畫片票房榜首,賦能數字文創、影視特效等產業集群協同發展。
數字社會幸福感增強。全國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迭代升級,互聯網醫院數量超 3300 家,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已覆蓋全國所有地市和縣區,社會保障、適老改造等數字服務加快發展。
數字生態文明多維度覆蓋。生態文明數字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已基本建立,構建起多維度生態質量監測網絡。本次峰會現場體驗區將設置數字生態文明專區,集中展示山水林田湖草沙和空天地一體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數字領域國際合作高水平開放。與一批國家簽署了數字經濟合作諒解備忘錄,“朋友圈”不斷擴大;電商出海、算力出海、數字文創出海等新模式涌現,一大批“小而美”的合作項目惠及百姓衣食住行;數據跨境流動新規出臺;中拉、中國-東盟、中國-上合組織國家之間的數字經濟合作水平不斷深化。
劉烈宏透露,我國正推動研究制定 41 項數據領域國家標準,組織北京、上海等 18 個城市,開展可信數據空間、數場、數聯網、數據元件、區塊鏈、隱私保護計算等 6 種典型技術路線先行先試,加快推動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系統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