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吉星
1月7日至10日。2025年CES展會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此次展會儼然成為全球AI與AR技術的“競技場”。占參展商超六成比重的中國廠商以壓倒性優勢占據舞臺中心,雷鳥、XREAL、Rokid等品牌推出的新一代智能眼鏡,不僅實現了硬件性能的突破,更通過場景化生態合作,重新定義了人機交互的邊界。
2025年被業內視為“AI眼鏡元年”,一場“百鏡大戰”即將拉開帷幕。而中國廠商憑借技術創新與市場敏銳度,成為這場變革的主角。
趨勢:技術與創新的雙向奔赴
縱覽參展的國產眼鏡,AI眼鏡發展趨勢已經從單一的技術參數比拼,升級為技術趨勢與產品定位深度融合的生態戰爭。參展企業通過差異化產品設計,將輕量化、多模態交互、AI與AR融合等技術趨勢轉化為真實可觸的用戶價值,推動行業進入“場景定義硬件”的新階段。
首先,產品輕量化讓AI眼鏡更加便于用戶佩戴使用。2025年AI眼鏡的關鍵詞是“減負”。在CES展會上,多數產品重量降至40克以內。中國廠商以工藝革新突破重量極限:雷鳥X3 Pro采用自研光波導模組,將整機重量壓縮至39克;影目INMO GO2通過鎂合金框架與柔性電池設計,實現37克佩戴無感化。
而在產品輕量化的同時,產品性能在進一步優化。占據全球AR市場份額38.2%(據IDC在2024年公布數據)的XREAL One采用自研X1空間計算芯片,實現本地3DoF運算,不僅減少對外部設備的依賴,還將設備延遲降低至3毫秒,解決了AR交互中常見的眩暈問題。
其次,多模態交互讓AR眼鏡更貼近人類自然行為。雷鳥X3 Pro搭載了“全感操作系統”,用戶可通過眼球轉動切換菜單,手勢捏合確認指令,語音輸入補充復雜需求,三種交互方式無縫銜接。影目科技則另辟蹊徑,INMO X眼鏡內置肌電傳感器,能通過面部微電流識別情緒狀態,自動切換工作/娛樂模式。這種“無意識交互”設計,讓設備從工具進化為“生物性延伸”。
實現多模態交互的AI眼鏡可在更多場景大顯身手。全球頂尖的AR科技公司XREAL通過AI與AR的深度結合,將技術與電視、駕駛等實際運用場景有機結合。XREAL與寶馬、蔚來等汽車品牌合作,通過AR眼鏡提供導航、充電站指示等智能駕駛輔助和豐富的車載信息體驗。2月25日(周二),XREAL還與海信視像“強強聯手”,在AI/AR眼鏡展開技術協同、生態共建、拓展全球市場。預計今年下半年雙方推出首款AR高端觀影產品。影目INMO GO2主打商務翻譯場景,其翻譯功能覆蓋40種語言,識別90種口音,戴上眼鏡可以實時無障礙交流?梢灶A見的是,AI眼鏡還會向工業、醫療等生產領域延伸。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AR技術創建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的科學概念。
此外,AI眼鏡在產品生態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分析認為,AI眼鏡的下一階段競爭將不再局限于功能的單點突破,而是圍繞用戶需求構建完整的使用場景。這場從“硬件為王”到“生態制勝”的轉變,也將成為未來市場格局重塑的關鍵。
在國內,已經入局AI眼鏡的手機品牌,如OPPO、魅族、小米等則將AI眼鏡融入到既有的產品生態中,讓AI眼鏡成為吸引用戶的又一抓手。而專注AI眼鏡的XREAL、影目科技和雷鳥創新在硬件性能上實現追趕的同時,也通過本地化的內容合作和場景開發構建起獨特優勢。影目科技與閱文集團、芒果傳媒等內容方的合作不僅為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社交娛樂體驗,還強化了產品的市場適配性。
暗流:技術狂歡下的挑戰
盡管AI眼鏡正在成為新的數字消費終端,被市場廣泛看好。但是國產AI眼鏡仍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是技術與成本問題。雖然目前光波導技術日趨成熟,但是其制造但其制造良率仍制約成本。雷鳥X3的光波導模組良率提升至95%,但量產規模有限,導致終端價格偏高。此外端側算力不足、續航散熱等問題仍亟待解決。
其次,AI眼鏡仍需要拓展不可替代的應用場景,推出殺手級應用。當前很多功能多屬于錦上添花,缺乏不可替代性。很多消費者對于AI眼鏡的價值認知不足。有市場調研顯示,70%的潛在用戶因“不了解用途”而持觀望態度。
第三, 行業標準尚待建立。目前,國內正在積極探索建立行業標準。2月19日,中國信通院發布了AI眼鏡行業評價指標,并正式啟動AI眼鏡專項測試,該指標從續航、隱私等7大模塊規范市場,推動小廠合規入局。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舉措或加速行業洗牌,形成“大廠引領技術,小廠填充細分市場”的格局。此外,隱私安全與用戶體驗平衡、應用生態共建等亦是規模化落地的關鍵。
展望:AI眼鏡前景廣闊,國內企業任重道遠
隨著顯示技術成熟,消費、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產業鏈規;瘞淼某杀鞠陆,AI眼鏡正加速“飛入尋常百姓家”。根據Wellsenn XR的預測,AI眼鏡年銷量將在未來十年內突破5500萬副,2035年更將達到14億副的驚人規模。CES 2025上演的“百鏡大戰”無疑是這一藍圖的預演,而中國品牌的技術創新正在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面對廣闊的藍圖和激烈的競爭,國內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產品性價比,提升算法,提供完整的產品生態,才能在這場“百鏡大戰”中勝出。這個勝利不僅為中國家電與消費電子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可借鑒的范式,也將令中國乃至全球消費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