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卷起的AI浪潮,讓上海開年第一場科技峰會: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GDC)熱度空前。

2025年2月22日,上海西岸藝術中心,宇樹機器人現場“遛狗”,吸引眾多觀眾圍觀。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在人形機器人(21.550, 0.60, 2.86%)展臺前,擠滿了孩子們稚氣的面孔;一口流利吳儂軟語的上海阿姨饒有興致地試戴著AI眼鏡;白發蒼蒼的老人在女兒的攙扶下,觀看大模型現場演示,并且如數家珍地報出了自己平時使用的豆包、Kimi......
“你們GPU(顯卡)每年的租賃費用是多少?”“未來計劃新品發布的節奏如何?”熱烈的氛圍不僅體現在觀眾的熱情上,投資機構也紛紛前來考察,一位來自線性資本的投資人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自2023年第一屆GDC開幕以來,他每年都會來到現場“報到” 。
“可以預見,AI相關產業鏈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必將成為今年最熱門的投資話題。”

AI上海力量正在快速崛起——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4500億元,累計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備案,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上海需要更多的大模型企業站出來,代表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參與國際競爭。”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向記者表示,人工智能賽道創業風險高,“賽馬”激烈,需要營造足夠寬松、允許犯錯且能守住底線的環境,擁有為失敗者兜底的土壤,才能進一步激發創新的火花。
隨著階躍星辰、MiniMax等上海獨角獸企業嶄露頭角 ,數百家中小企業在“模速空間”中孵化成長 。肖仰華認為:“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有一批上海企業走出國門,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數量:超2萬家AI企業,靠什么吸引?
據新華財經援引中經社行業洞察系統數據,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含大模型)企業達到24733家,較上年增長5.1%,新增注冊資本1000萬及以上的人工智能企業有104家 。
國家網信辦的信息表明,截至今年1月,上海市大模型產品備案總數達60個。目前,已有四款基礎大模型上線,分別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MiniMax、階躍星辰、商湯發布。
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大模型“六小虎”,階躍星辰和稀宇科技(MiniMax)都坐落于上海。
“上海是擁有全國最好的大模型創新生態,不論是模型創新還是算力數據,上海的生態布局是最全最深的;在應用方面,依托模塑空間以及上海市的各方面政策,也已有很多垂直領域的大模型率先落地。”階躍星辰副總裁李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而在MiniMax副總裁劉華看來,上海的大模型產業優勢主要來源于人工智能產業鏈齊全,上下游產業完善、涵蓋芯片代工和芯片設計企業等,“上海企業對于新技術反應積極,使用大模型的意愿強烈,整體效率都十分高效。”

此次DeepSeek的火爆出圈,也引起了上海同行的集體關注,“我們對DeepSeek取得的成績感到很高興,這是中國AI產業的里程碑。”劉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雖然DeepSeek領先一籌,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企業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劉華看來,在目前的階段,AI產業誰會掉隊、誰能脫穎而出都還是未知數。大家為了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肯定會投入更多資源,“這個行業技術迭代速度非常快,大模型技術一直保持著每隔幾個月就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個頻率,我們判斷,接下來的兩三年,大模型的能力還會帶來幾倍量級的提升。”
“這次DeepSeek橫空出世,讓整個AI行業的從業者既興奮又焦慮。我們整個團隊從大年初四開始就沒休息,對DeepSeek的創新做進一步研究。”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CEO黃海清坦言。
商湯科技產品總監、小浣熊家族產品負責人賈安亞告訴記者,隨著DeepSeek引爆了AI熱度,相當于免費進行了AI的行業科普,對于整個AI生態和產業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開源模型在能力上存在很多亮點,我們也希望保持產品的開放性、博眾家之長,接入更多更優質的模型。”
上海對人工智能產業的布局富有前瞻性。早在2024年初,上海就將全力落實新一輪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寫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年密集出臺十余項政策支持,年底再次印發《關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無論是密度、力度都達到較高水平。
在產業集群建設上,上海大模型產業在徐匯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閔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已頗具規模 。徐匯區側重推動大模型企業集聚式創新,浦東新區和閔行區聚焦于智算芯片、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融合發展,楊浦則重點布局數字經濟領域的垂類大模型。
要素:AI“超級工廠”孵化AI“生態圈”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介紹,今年GDC吸引的海內外開發者社區從首屆的20家增至逾百家。“上海將開發者視為主角,為這一群體全力提供資源、政策與氛圍支持,努力培育繁榮的開發者生態。”
提到生態,離不開黃浦江畔的“AI超級工廠”——模速空間。

模速空間
今年模速空間以“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為新定位全新亮相。“全球最大”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大”,更重要的是構建一個充滿活力、協同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模速空間已吸引255家大模型企業入駐,推動34個備案大模型成功落地;多層次算力支撐體系與疊加市區政策的超1.3億算力補貼;開源語料產品已超180TB,并規劃超2000TB語料資源體系。
“上海已形成非常完善的AI生態。作為一家創業企業,我們感受到,無論是算力補貼還是模型備案,所享受的優惠政策都十分詳細和完備。”第一批入駐模速空間的“無問芯穹”總經理曾書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模速空間為我們提供了房租補貼、政策輔導、投融資對接等一系列服務,形成一條完整的服務鏈 。這里整條產業鏈環節齊全,張江還有很多芯片企業,大家隨時都能實現良好的協同合作。”
算力、語料、資金,這些人工智能發展的要素都可以在上海找到相應的“保障”體系。
在算力支持方面,本屆GDC上,全國首個算力生態平臺——“模速空間算力生態超市”正式亮相 。該平臺計劃通過無縫對接算力需求方與供給方,實現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算力管理與共享模式,有望破解大模型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算力瓶頸問題。
除了算力,語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基礎之一,甚至被譽為AI產業的“金礦”,是決定模型能力上限的核心要素。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韜表示,上海將持續夯實高質量綜合語料基座,構建數據語料核心樞紐,加快創新語料服務關鍵性技術,加速推動“5+6”垂類領域語料工程,完善行業語料供給體系,構建共贏繁榮的語料服務生態,更好助力大模型創新發展和應用。

在資金支持方面,根據此前發布的“模塑申城”實施方案 ,上海將匯聚全球頂尖獨立開發者,讓他們共同角逐百萬現金獎勵和億級平臺流量扶持,以此挖掘培育眾多“現象級”應用和AI項目。目前,上海已相繼成立人工智能母基金、人工智能國家大基金、人工智能生態基金,總規模近千億元。
目標:敢于談失敗,鼓勵“創客文化”
“雖然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已邁入國際第一陣營,但‘第一陣營’與成為第一之間仍存在差距。”肖仰華向記者坦言,“上海的雄心和目標遠不止于此。”
在他看來,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當前亟需改善投資環境。“創業者需要更具耐心的投資者,而目前的投資環境追求迅速變現,不允許失敗,這會削弱創業者的創新精神。在探討成功之前,應該先正視失敗,此前很少有人敢于直面失敗,這其實是行業不成熟的表現。”
“企業不擔心變現的壓力,才會有創新的動力。如果始終將商業變現放在首位,創新動力(5.180, 0.08, 1.57%)就會削弱,只能復制別人的路徑。”

曾書霖則認為,人才將成為未來全球人工智能競賽的核心要素,“在全球多個人工智能產業高度聚集的城市中,上海有自身的特色,有大量的尖端人才儲備,有統一的發展目標,有龐大的產業協同,能夠在宏觀政策的引導下,朝著共同的方向努力。今年,應用落地成為大趨勢,大家開始快速迭代產品,嘗試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在垂類行業探索大模型的應用解決方案,深入場景和行業,將大模型融入企業業務流程。從我們做算力的角度來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與自身業務需求相匹配的算力。”
劉華提出,美國硅谷的“投融管退”模式如今在國內AI產業已不太適用 。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需要為企業提供長期的資金支持。由于技術大模型的研發仍處于不斷迭代階段,距離成熟還需數年時間,政府可以通過發放算力券等方式給予扶持 。
從形式上看,可以參考目前國際上通行的算力券模式。例如,國企可以建立算力集群為大模型企業提供算力,在投資入股后,大部分投資資金會以算力租賃費用的形式回流到國資企業。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模速空間最新推出的算力扶持專區,已為完成注冊的入駐企業提供了價值100萬元的等價算力大禮包,企業可“免申即享”,從而靈活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對于AI產業而言,需要的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肖仰華向記者強調,“創客文化本質上是草根文化,作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上海,需要提供更寬容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作用,才能讓真正優秀的技術和產品脫穎而出。只有讓創業者毫無壓力地進行創新,全社會的創新體系才能激發出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