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海外星鏈建設的快速推進,衛星帶寬供給呈爆發式增長。全球多個國家開始組建衛星星座,加大投入布局衛星通信賽道。國內低軌衛星“GW星座”、“千帆星座”已正式啟動建設,產業實現從0向1的跨越。展望2025年,國內外低軌衛星組網建設將進一步提速,低軌手機直連等新型消費級業務有望實現規模落地。此外,傳統衛星寬帶業務將持續普惠化,高低軌衛星公司、星地運營商間的合作也將朝著程度更深、范圍更廣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推動天地一體化通信系統融合發展。
衛星側:技術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全球低軌衛星進入規模建設階段
海外火箭回收技術突破,進一步帶動發射成本降低。2024年10月,SpaceX星艦成功捕獲第一級助推器超重型火箭B12,以“筷子夾火箭”實現火箭動力垂直回收新方式,提升復用效率并降低運力損耗。12月,獵鷹9號火箭刷新一級最高復用紀錄至24次,單次發射成本降至1500萬美元,僅為2023年的五分之一。我國預計2025年實現火箭回收,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態勢,為國內航天產業注入強勁發展動能。我國朱雀三號、雙曲線二號等多款具備可回收能力的火箭將于2025年年底前進行首飛,有望引發新一輪運力提升。
全球各大低軌衛星運營商積極部署,2025年進入規模建設階段。亞馬遜Kuiper宣布將提高衛星生產速度,于2025年初開始部署衛星星座;歐洲Eutelsat將于2025年部署300顆一網二代星座;我國星網“GW星座”已完成首次批量組網發射,未來5年內預計發射1300顆衛星;垣信“千帆星座”2025年將完成近600顆衛星發射部署。低軌衛星數量持續攀升,未來將占據主導地位。2017年至2019年期間,全球衛星通信90%的市場份額由高軌衛星占據。據USC數據,截止2024年1月,全球高軌星占比下降到7.8%,低軌星占比提升至89.5%。據MordorIntelligence預測,低軌衛星市場份額將從目前的32%提升至2030年的80%。
終端側:政策與產業雙輪驅動,低軌手機直連將迎來實質性落地
多國從指導方針、頻率協調、資金支持等方面出臺利好政策,為未來終端直連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我國明確提出終端設備直連產業指導方針,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網信辦于2024年9月發布《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著重強調要促進終端設備直連衛星產業發展,明確對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服務在技術研發、融合創新、應用生態等方面的支持。美國進一步規范終端直連頻率協調工作,為天地頻率共用開辟發展空間。FCC于2024年5月通過《單一網絡未來:太空補充地面覆蓋》最終草案,標志著全球首個衛星與地面網絡頻譜協作監管框架的建立。韓國投入25億元研究終端直連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計劃在2025年至2030年期間斥資4800億韓元(約25億元人民幣)投入于終端站與地面站技術的研發。
海外存量終端直連將于2025年在部分地區進入應用階段,并逐步向國際市場拓展。目前星鏈手機直連衛星達362顆,已在新西蘭地區率先實現商用。預計2025年將持續擴大業務覆蓋范圍,為北美、日本等中低緯度地區提供進一步服務。AST于2024年9月發射5顆藍鳥商用手機直連衛星,目前已獲得美國FCC初步運營授權,未來將與AT&T、Verizon協同為美國境內用戶提供服務。我國面向增量市場積極開展低軌手機直連衛星業務部署,低軌手機直連推進節奏有望加速。我國手機直連低軌衛星產業主要以星網公司為主體,采用增量路線,需換機才能實現。華為適配星網能力,推出Mate X6系列手機,支持低軌衛星互聯網通信功能,預計2025年下半年開啟系統眾測。
應用側:傳統衛星通信業務逐步普惠化,新興業務成為低軌搶占市場的有力手段
家寬、海事、航空等傳統衛星通信業務朝著資費親民化,業務普惠化的方向發展。家寬業務方面,星鏈在肯尼亞推出每月1950肯尼亞先令(約110人民幣)的終端租賃價格和1300肯尼亞先令(約73人民幣)50G數據包廉價套餐,價格不足當地電信運營商Airtel一半,并于12月推出15%-20%的折扣活動,推動家寬業務普惠化發展。據Euroconsult數據,自低軌星座進入市場以來,數據服務衛星帶寬價格在五年內下降了77%。海事業務方面,OneWeb、星鏈等衛星運營商均推出“先試后買”服務,并降低硬件設備和流量套餐價格,加速海上衛星通信普及。Novaspace預測,10年內配置衛星通信服務的船舶將增加一倍以上,帶寬使用量將增長約20倍。航空互聯網業務方面,漢莎航空、夏威夷航空等多家航司宣布與衛星運營商合作新增機上連接服務,預計2025年全球聯網飛機數量將持續上升。
低軌衛星憑借低時延、高速率等性能優勢,正爭奪傳統衛星業務市場份額。如在航空互聯網領域,低軌衛星支持游戲和視頻通話等高速率功能。星鏈已取代Gogo、Viasat等高軌衛星運營商得到美聯航1000余架飛機的合約。據Viasat和HughesNet數據顯示,自星鏈推出以來,高軌衛星公司Viasat已流失一半以上美國用戶,HughesNet僅2023年就流失20余萬用戶。低軌衛星運營商步入盈利期,隨著資本積累不斷拓展新業務,未來將基于手機直連、汽車直連等消費級業務進一步對高軌衛星形成沖擊。據Quilty Space、SpaceNews預測,2024年星鏈有望實現77億美元收入,并將于2025年增長至118億美元。低軌衛星已從建設期步入盈利期,充足的資金為其發展新業務打下基礎。目前,星鏈、AST等低軌衛星運營商等均大力推動手機直連、汽車直連、loT等應用落地,有望進一步重塑衛星市場格局,開啟衛星通信消費級應用的全新時代。
合作側:高低軌融合、星地融合加速演進,產業合作將持續向常態化、多元化、國際化發展
多家衛星公司積極推進高、低軌在軌道與業務上的整合,有望打破星鏈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業務融合方面,高軌衛星公司Viasat收購英國海上移動通信衛星服務提供商Inmarsat,進軍海事及航空互聯網領域,僅2024年就簽下約旦皇家航空、大韓航空、漢莎航空集團等多家重量級客戶,并計劃與Skylo、Ligado合作,利用Inmarsat的L波段推出手機直連衛星服務。軌道融合方面,高軌衛星公司Eutelsat收購低軌衛星公司OneWeb后,又于近期訂購100顆低軌衛星以補充OneWeb星座,對抗星鏈帶來的沖擊,預計將在2026年底前完成交付;低軌衛星公司SES收購高軌運營商Intelsat,并與Eutelsat、 Hispasat聯合組建SpaceRISE聯盟,共同打造IRIS²多軌道寬帶星座,預計將在2030年投入使用,助力實現歐盟實現衛星自主控制權,應對星鏈帶來的競爭。
衛星運營商正加大與地面運營商頻譜合作力度,未來星地運營商合作將更加普遍。星鏈、AST等衛星運營商與地面運營商的合作將從“一國一家”轉為“一國多家”。目前星鏈已與美國T-Mobile、加拿大Rogers、新西蘭ONE NZ及瑞士SALT等運營商建立合作,并明確表示除商用第一年給予特定運營商獨家權外,未來將與各國所有運營商建立合作。AST已與美國AT&T、Verizon簽署合作協議,預計未來將在其他國家與更多運營商建立合作。衛星運營商與地面運營商整合各自優勢,共同探索衛星新應用,推動天地融合應用生態蓬勃發展。2024年4月,中國星網攜手中國移動等成立中國時空信息集團,整合通信、導航、遙感業務,推動衛星“通導遙”一體化發展;同年5月,洲際航天科技與中國聯通子公司“聯通航美”成立合資公司拓展國際業務,并引入聯通航美成為阿布扎比航天城全球生態鏈的重要合作伙伴,共同在阿布扎比發展空中互聯網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