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月1日訊(記者 黃心怡)阿里云宣布本年度第三輪大模型降價,通義千問視覺理解模型全線降價超80%。
其中,Qwen-VL-Plus直降81%,輸入價格僅為0.0015元/千tokens,創下全網最低價格;更高性能的Qwen-VL-Max降至0.003元/千tokens,降幅高達85%。按照最新價格,1塊錢可最多處理約600張720P圖片,或1700張480P圖片。
這無疑是對此前字節跳動發布豆包視覺理解模型的回擊。在12月18日舉辦的火山引擎 Force 大會上,字節跳動推出的豆包視覺理解模型千tokens輸入價格為3厘,一元錢可處理284張720P的圖片。當時字節方面稱,該價格比業內價便宜85%。
自大模型浪潮興起以來,相關廠商已在燒錢進行大量的投入。隨著多輪大模型降價潮,資金實力較弱的初創企業而言,所面臨的沖擊更大。字節在大模型領域的后發突圍,也對于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廠商造成較大的壓力。
▌降價、投流,大模型燒錢戰繼續
早在2024年5月,智譜AI、字節跳動、阿里云等已經掀起過一輪大模型降價潮,把大模型推理算力價格下降了90%。帶動大模型定價進入了“厘時代”。
2024年12月,月之暗面Kimi、字節豆包、阿里云通義千問相繼推出新的視覺理解大模型,并開啟新一輪的降價潮。有大模型從業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大廠巨頭們掀起的價格戰,最先受到沖擊到的是創業企業。“特別是如果這些企業想要開展B端業務,那么很難競爭過大廠。”
一位大模型初創企業相關負責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競爭不一定是壞事,但如果只是單純打價格戰,那肯定不是好事。“如果大家在拼技術研發實力,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性價比、更好的服務,這是好事,正是因為這種競爭才會讓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才會有優勢。”
除了通過降價來搶占市場,大模型企業還以巨額的廣告投流來試圖拉新。
據移動營銷平臺AppGrowing統計, Kimi在第三季度的廣告投放費用大約為1.5億元,豆包約為2億元,元寶約為8000萬元。豆包為2億元。不過,有AI 大模型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個數據并不準確。但Kimi、豆包都在加碼大模型投流戰,卻是不爭的事實。在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豆瓣,以及線下的地鐵、機場, Kimi、豆包、智譜等AI產品的廣告已經能屢屢見到。
大量的廣告投流,讓豆包、Kimi等觸達到了更多的用戶。“AI產品榜”的11月全球月活躍排行榜上,豆包App的月活達到了5998萬,僅次于OpenAI的ChatGPT,位列全球第二。而在2024年2月,豆包的月活躍用戶量僅有173萬。
一些業內分析認為,大模型的投放燒錢戰,這像極了移動互聯網早期,各個應用為爭奪用戶而燒錢推廣甚至直接補貼的玩法。只是,動輒上億的投流成本未必能換來用戶長久的消費意愿,留存依舊是大模型廠商的未知數。
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在接受《科創板日報》等采訪時就表示,最關鍵的提升用戶留存,這是Kimi眼下最核心的任務,對此沒有上限的限制。
“大模型作為新一代的技術,還是應該更加聚焦在技術研發上。”一位AI大模型六小虎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用更好的技術來研發產品為大家所使用。如果都聚焦在投流上,可能會導致都是同質化的技術,技術差別不大。大模型的技術仍在飛速發展,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研發更好的、比別人水平更高的大模型技術,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開發擁有更多性能的產品,或者是更創新的產品,我覺得才是一個更好的方式。”
▌阿里、百度需在C端突圍
為了在大廠的競爭下謀求出路,不少AI初創企業調整了自身定位。
比如,百川智能押注AI醫療健康領域。2024年12月31日,百川智能官宣與北京市海淀區衛健委簽署戰略合作,共同打造“AI醫生-真人醫生雙醫協同”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
出海也是一條尋求商業閉環的重要路徑,MiniMax是其中的佼佼者。《科創板日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MiniMax2024年的旗下應用的年收入有望超過7000萬美元。來自MiniMax的出海C端AI應用Talkie是其中主要收入來源。不過,AI海外應用依然會面臨監管政策的挑戰。不久前,Talkie在美國區蘋果商店被下架,安卓版本暫未受到影響。
和初創企業相比,互聯網大廠由于坐擁社交平臺、搜索引擎等流量入口,通過與自家應用進行整合,可以率先實現大模型的應用落地和商業變現。
根據披露,字節豆包大模型相關技術能力支撐了包括豆包、即夢、豆包MarsCode等50多個C端應用場景。通過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服務了30多個行業,日均tokens調用量超4萬億,較5月發布時增長33倍。
目前,字節跳動采取的是C端和B端同時發力的策略。“大模型應該是技術和應用、C端和 B端、物理和虛擬世界都齊頭并進。”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總裁譚待在采訪中認為,“娛樂要處理信息,獲取知識要處理信息,處理工作要處理信息,企業運轉也要處理信息,2C和2B 是齊頭并進。而物理世界也是服務于人,和人打交道,聽覺、語言、視覺都要做,這些事以前其實做不好的,但是大模型能夠做好這些事情,比過去的很多技術都更容易連接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
百度則于2023年就啟動了文心大模型與百度搜索、輸入法、百度文庫等的整合。不過相比字節、騰訊等,百度面臨著搜索引擎式微,甚至被AI搜索顛覆的挑戰。《科創板日報》注意到,360 集團、抖音、小紅書等均先后推出 AI 搜索產品。為此百度也在加強AI搜索的布局。包括近日在百度搜索 Web 端首頁上線了百度“AI 搜”(Chat.baidu.com)入口,推動百度搜索改版升級。
為了進一步拉近與C端用戶的距離,此前百度文心一言APP還更名為文小言,定位百度旗下“新搜索”智能助手,具備富媒體搜索、多模態輸入、文本與圖片創作、高擬真數字人等能力。
在國內大廠中,阿里巴巴和百度類似,在大模型戰略上起步較早。但同樣在C端應用上被字節等后發趕超。一部分原因或許在于,阿里在大模型C端的發力較為分散,各部門自立山頭、獨立作戰,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2023年4月,當時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團CEO張勇表示,阿里巴巴所有產品未來將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全面改造。
但在張勇于2023年9月10日卸任阿里云董事長兼CEO后,不久就傳出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天貓集團籌建大模型團隊的消息。 2024年3月,淘寶天貓集團的自研大模型“淘寶星辰”官網上線。當時,淘寶星辰官網不僅提供了大模型的詳細介紹,還設置了“立即體驗”和“登錄/注冊”入口。不過,《科創板日報》記者查詢發現,如今該網站現顯示為功能建設中的狀態。
有知情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淘天的星辰大模型是淘天集團自研的,沒有采用通義千問的基礎模型。
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群也在2023年11月發布了全棧自研、千億級參數的夸克大模型,應用于通用搜索、醫療健康、教育學習、職場辦公等場景。之后,夸克App確立了以AI搜索為核心一站式AI服務的定位。
阿里顯然也看到了自身在C端應用的短板,選擇在2024年12月初做出了調整,把AI應用“通義”App從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從而讓夸克和通義 App成為智能信息事業群并行發展的兩個品牌。但阿里通義實驗室和旗下通義大模型沒有任何變化。這意味著, “通義”的底層技術與產品應用團隊將實現分離,由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群總裁吳嘉扛起AI 在C端應用的重擔。
面向2025年,國內大模型混戰仍將延續。從 “百模大戰”走到如今的“應用之戰”,市場更期待在模型之中長出能落地的應用,為大模型廠商賺到錢,為各行各業提高效率。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也在2025年1月1日的全員信預計,“雖然超級應用尚未出現,AI的實際滲透率已經不低,并且將在2025年繼續井噴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