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易歡)在當今時代,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以5G、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為代表的關鍵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傳統生產和消費模式,為新質生產力構筑了強勁的內生動力,更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日,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也指出,2023 年以來,我國 5G、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持續取得突破,數據要素市場加快建設,數字經濟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鞏固提升,支撐了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積累壯大。
構筑內生動力
數字技術強勢賦能
眾所周知, 5G通過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級的傳輸時延和千億級的連接能力,將開啟萬物廣泛互聯、人機深度交互的新時代。5G-Advanced(5G-A)是 5G 與 6G 之間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進一步增強和拓展了5G技術能力和應用范圍。
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4 年6月底,我國 5G 基站總數達 391.7 萬個,占移動基站總數的33%。當前,5G已融入97 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 74 個,全國“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超1 萬個,在工業、采礦、電力、港口、醫療等行業實現規模復制,在水利、建筑、紡織等領域正加速探索。5G 應用加速從龍頭企業滲透至中小企業,行業應用企事業單位數量近3 萬家,應用案例數累計超 9.4 萬個。
不僅如此,5G 標準研制也進入 5G-A 階段。5G-A 在速率、時延和連接規模相對于 5G 有 10 倍的能力提升,可以實現下行萬兆和上行千兆的峰值速率、毫秒級時延和千億物聯,預計包含R18、R19 和R20 三個版本。當前 R18 的大部分工作已經完成,R18 主要圍繞現網能力升級、增強行業適配能力、新方向探索三方面持續演進。
在現網能力升級方面,為滿足寬帶實時交互、大上行傳輸、高頻譜效率、高能耗效率、大覆蓋等需求,R18 研究了上行 MIMO 增強、非地面網絡、網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7絡節能、XR 增強等技術,提高網絡寬帶能力和運營效率。在增強行業適配能力方面,R18 進一步降低輕量級UE 復雜度、研究了側行鏈路數據承載能力增強、低功率 UE 喚醒信號和接收機提高終端能耗效率等技術,滿足行業應用發展需求。在新方向探索方面,聚焦探索與推進空口引入人工智能機制和全雙工等技術,初步完成了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和特征用例的評估。
總的來看,5G-A將為5G在個人應用和行業應用的發展定義新目標、提供新能力,釋放5G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疊加倍增作用。
除了5G、5G-A對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以及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之外,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也是不可或缺的數字力量。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加速迭代,已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領域嶄露頭角,成為信息技術發展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報告》指出,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總體處于全球第一梯隊。大模型創新突破拉開通用人工智能序幕。大型語言模型、多模態、智能體等技術不斷取得創新突破,以深度學習為主的人工智能算法,已從專用的智能階段開始邁向通用智能的初始階段,驅動了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體系的深刻變革。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語言理解、知識計算和邏輯推理能力,對多模態、多任務的適應性也在不斷增強,通用人工智能的前景初步呈現。
《報告》認為,大模型發展呈現“一橫一縱”兩條路徑。橫向路徑以通用人工智能為目標,從通用大模型出發向更強能力、更通用的方向發展;縱向路徑基于大模型構筑的智能基座,結合模型微調步驟,賦能更多行業與場景的應用,如,金融大模型、教育大模型、電力大模型等。我國擁有海量的數據、豐富的場景和龐大的內需市場,制造業智能化轉型需求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全球領先,為大模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截至 2023 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接近 5800 億元,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集聚發展區,核心企業數量超過 4400 家,居全球第二。我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占地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25%。
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感知識別、數據建模優化、知識推理決策等應用已經深度嵌入到了各個領域,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客戶服務,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推陳出新。以工業領域為例,我國已建成2500 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經過智能化改造,研發周期縮短約20.7%、生產效率提升約 34.8%、不良品率降低約 27.4%、碳排放減少約21.2%。
《報告》強調,中長期來看,大模型將與制造、生物醫藥、能源、交通等諸多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并可能成為科學發現的新范式,不斷提升創新效率、拓展應用領域、提高生產效率,有望成為各行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賦能工具,帶動更大范圍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數據要素價值也在持續釋放,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核心要素。2023 年 10 月,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成立,隨后,多個省級數據局相繼成立,截至目前,31 個省區市和新疆兵團均完成數據機構組建,全國上下貫通的數據治理布局日益明晰,指導數據要素價值持續釋放,對我國經濟增長、效率提升、結構優化等發揮重要作用。
夯實發展底座
數字產業化加速發展
數字產業化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為新興產業的崛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
《報告》指出,2023 年,數字產業化各產業穩步發展,構筑新質生產力發展底座。電信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新興業務釋放行業發展活力。以電信業為例,2023年,電信業完成業務收入 1.68 萬億元,同比增長6.2%。2024年上半年,電信業務收入為 8941 億元,同比增長3%。
一方面,電信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新型基礎設施適度超前規;渴!半p千兆”網絡覆蓋持續完善。截至 2024 年 6 月,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PON 端口數達 2597 萬個,形成覆蓋超 5 億戶家庭的能力。5G網絡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目前 5G 網絡已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持續推進向重點場所深度覆蓋。算力網絡階段性躍升。截至2023年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為公眾提供的數據中心機架數達97 萬架,比上年末凈增 15.2 萬架,可對外提供的公共基礎算力規模超26EFlops。圍繞國家算力樞紐、數據中心集群布局新建約130條干線光纜,啟動 400G 全光省際骨干網建設,實現云、算力網絡的高效互通,國家東數西算戰略積極落實,全國性算力網絡布局持續完善。
另一方面,新興業務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取得新突破。2023 年,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務共完成業務收入 3564 億元,同比增長19.1%,占電信業務收入比重由 2022 年的 19.4%提升至21.2%,拉動電信業務收入增長 3.6 個百分點。云計算和大數據收入較上年增長37.5%,增勢突出,且大數據的增長趨勢在 2024 年得到了延續,2024 年上半年,大數據收入同比增長 58.6%。數字產業化的穩步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底座支撐。
總而言之,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和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引擎。它們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數字經濟和新質生產力將繼續釋放巨大的潛力,為全球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