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魏德齡/文)蘋果善于后發制人、善于軟硬件整合,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給人一個頗具驚喜感的劇集高潮時刻,像是首款iPhone、首款iPad、或M系列芯片。但對于今年的WWDC24而言,作為首款AI的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而言,猶如一部“爛番茄指數”不高,讓人毫無新鮮度的電影,大有臨時抱佛腳的感覺。

Apple Intelligence規劃晚了?
是手機發展的太慢,還是AI發展的太快?單單從iOS18對于AI功能的支持機型列表上來看,至少在蘋果設計iPhone 15系列產品的時候,還沒有想好“蘋果智能”的事情。
眾所周知,蘋果iPhone的系統更新能力可以以“延年益壽”來形容,一般均可全功能的支持多個大版本的升級,這也是多年以后Android陣營所羨慕追趕的目標。然而,由于絕大部分人工智能功能需要在本地完成,只有A17 Pro 或 M 系列芯片才能完整運行,這就意味著,目前市面上僅有iPhone 15 Pro與iPhone 15 Pro Max兩款機型能夠支持。顯然,蘋果在規劃產品時,并未充分考慮本地AI在未來的算力要求,沒有留出充分的硬件空間。

已有設備適配度差的問題,猶如管中窺豹般的反應出了Apple Intelligence在觀感上新鮮度不足的問題。蘋果確實依舊善于后發制人,建立在大型語言和智能模型的基礎上本地AI的運算能力,算力不足時求助于云端的混合AI,加之正式將Siri提拔為了可以貫通于各類App中的智能助手。但上述的概念,早已在智能手機中廣泛探討了一年有余,Android陣營的部分廠商也正在進行實踐。善于軟硬件整合的蘋果確實好似是如今整合的最好的公司,但并未實現任何理念上的升華。好比曾經能夠寫出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人,如今卻只發表了一本高考優秀作文范本集。規范動作做了,但自己的那個自研大模型也幾乎沒提。
而與Open AI的合作,用戶可以免費使用 ChatGPT 的 4o 模式,讓ChatGPT于2024年晚些在iOS 18、iPadOS 18 和 macOS Sequoia 中以免費的方式提供的消息,顯然更加沒有新意。就好似當年iPhone剛剛發布時對于Google搜索引擎的整合,蘋果公司當然也暗示日后可能還會整合其他大模型。況且目前硬件產品對于大模型的合作,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標配動作。
上述的一切,都好似如今所有移動設備廠商正在或將要進行的標準動作,況且蘋果還習慣性的晚了一步,才多少容易讓人覺得了無新意。但如果說亮點的話,“私有云計算”的概念值得關注。
少有的亮點:“私有云計算”
隱私保護對于系統相對封閉的蘋果生態來說,一直是其優點,也是廣告宣傳中的一貫主題。不過一旦引入本地與云端相配合,同時再引入合作加入線上AI的話,關于隱私保護的問題自然難以自圓其說。

而這一點,其實也是自ChatGPT大火之后,業界所擔憂的問題。盡管很多高科技企業一方面對外宣傳自己正在發展GenAI技術,推廣AI與不同技術的融合。但在公司內部早就明確發文要求員工不要使用ChatGPT辦公,以防止保密資料在云端AI計算的過程中外泄。
WWDC24上,蘋果在講解混合AI的運算時,專門提到了“私有云計算”一詞,這顯然與很多公司的私有云不同,畢竟個人消費者并沒有進行自搭建。而是蘋果為用戶提供了臨時的個人算力空間,使用蘋果芯片運行服務,來提供個人化數據的私密性。蘋果方面表示,數據永遠不會存儲在服務器上,蘋果公司也表示永遠無法訪問這些數據,并將會有獨立專家對此進行驗證監督。
實際上,重要數據的AI運算,在上傳云端時的脫敏一直是業界所探索的課題。蘋果無疑走出了自己的一步,也應用相關技術來進行支撐。不過,只要仔細思考下Apple Intelligence的運算模式,無疑還有不少技術點,值得蘋果再多用用功。
請蘋果多用功
強調本地AI計算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如果用戶一旦更換設備,原有的機器學習內容可能就會面臨一次重新來過。
如今,蘋果用戶在每一次更換設備的時候,都能獲得一種“用新如舊”的完美遷移效果。但很多用戶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前序步驟搞得疲憊。一般會涉及到重新錄入呼出Siri的語音、重新錄入面部或指紋識別、以及重新倒入銀行卡等。之所以這些操作不能進行遷移就因為嚴重涉及到隱私安全,需要將數據嚴格鎖定在本地進行運算。
但請不要忽視,個人語音辨識、面部或指紋識別技術恰恰涉及到了本地AI的運算,日后使用中,解鎖越來越靈敏的關鍵就在于AI不斷的學習了解更多用戶的生理細節,以至于能夠認出戴眼鏡的主人,甚至是戴口罩的主人。
而當本地AI涉及到用戶日常的方方面面,并且學習了豐富的內容。如果依舊按照這樣的邏輯進行設備更新的話,就相當于用戶需要辭退一名已經業務十分成熟的個人助理,轉而重新啟用新人。培育新員工的陣痛期有多長目前不得而知。
另外,蘋果既然表示將會引入與更多大模型的合作,對于模型將會如何進行管理也同樣會是個問題。目前Google已經在Android系統中考慮到了這一問題,如何解決未來可能造成的系統臃腫問題,不讓AI成為新負擔,同樣需要一個軟硬件結合下的最優解。
擁抱人工智能,如果僅僅是附庸風雅,蘋果的首份答卷還算交得不錯,就好像一部不時就會上線的超級英雄電影,好看但沒有情懷,故事也逐漸套路化。如果是想Think Different,蘋果還有很多答案需要以自己不同的文風進行書寫,而不是又暴力的將一堆元素壓碎再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