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象網訊(高靖宇/文)“裝備輕便動力、自行推進的輪式道路車輛”,這是【汽車】在發明之初的樣子。經過100多年的演進,車輪之上已不僅是載人裝物,在智能化浪潮席卷下,汽車正被重塑,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到智能互聯,智能化技術正深刻改變著汽車產業,汽車演變為“超級智能終端”已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2024北京車展,智能汽車迎來爆發節點,全球主流車企的“打擂”車型幾乎都進行了智能化升級,無人駕駛、自動泊車、智能網聯等,成為汽車的“標配”。通過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車企的產品競爭力,也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智能汽車唱主角
在本屆車展上,智能汽車成為絕對的主角。智能化和網聯化,不僅成為參展的廣大車企競爭的焦點,也成為全球汽車產業下一段賽程的關鍵競逐點。
在車展上,比亞迪、東風奕派、iCAR 等 8 個品牌的高速 NOA 在本次車展上首次亮相。理想 L6 Max 版、智己 L6、小米 SU7 Pro 和 Max 版等眾多車型均實現了無圖城市 / 高速 NOA。
在智能座艙方面,零跑 C16、極氪 MIX 等多款搭載高通驍龍 8295 芯片的車型亮相車展,而且,多屏、AR—HUD 抬頭顯示等配置也加速上車。
除了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也在努力追趕智能化的趨勢,車企和供應商更是在車展上喊出“油電同智”的口號。例如,全新大眾途觀L Pro,搭載了來自大疆車載的高階輔助駕駛平臺,打破了油車做不了智能化的認知,將智能化的水平拉到與新能源汽車相同的層次。高通和Momenta聯手打造了Snapdragon Ridep平臺,號稱“智能不再區分油電”。
不難看出,無論是傳統品牌,還是國產新勢力,智能化將是行業未來競爭的關鍵點。越來越多車企認識到,智能化是駛向未來的船票,更是整個行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一旦錯過將很難跟上,現在“上船”才是最好選擇。
智能汽車需要開放的“朋友圈”
隨著智能汽車發展深入,汽車行業逐漸有一種觀點成為主流:在智能汽車下半場,汽車工業不再是單線的技術革新,而是將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這就意味著,汽車封閉自造的路徑已經走不通,需要整個產業鏈的開放協同躍升。
在本屆車展上,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各類豐富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以滿足車企智能化升級的需求。
北京車展正式開幕前一日,華為車BU發布智駕新品牌“乾崑”,帶來全新升級的“乾崑ADS”、“乾崑車控”、“乾崑車云”等十大解決方案,以及宣布新一代鴻蒙座艙再次進化。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簡稱“華為車BU”)首席執行官靳玉志在發布會開場就喊出“2024年是智駕規模商用元年”,他表示預計到年底搭載華為智駕系統的車輛將超過50萬輛。
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商湯科技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商湯絕影今年首次亮相北京車展,展示端到端自動駕駛解決方案UniAD的道路測試表現。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絕影智能汽車事業群總裁王曉剛表示:“未來汽車智能化的競爭,本質上是通用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應用的比拼。”
大疆車載在車展期間首次展示了駕艙一體方案、激目方案、車載無人機方案等新技術,并與高通、東風汽車等合作伙伴進行了聯合產品發布。另一家智能出行領域企業四維圖新發布NI in Car汽車智能化一體解決方案,首發版本主打艙行泊一體化,目標瞄準10萬至20萬車型智能化駕乘體驗。
在車展上,中國移動也作為唯一的運營商參展。中國移動攜車聯網精品網絡、人車家全生態、車路云一體化等板塊亮相本次展會。中國移動打造的“連接+算力+能力”OneTraffic產品及解決方案,連接的網聯車輛近6000萬輛。
高通不僅提供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的軟硬件解決方案,還通過艙駕融合平臺推動電子電氣架構的演進。為了向艙駕融合和跨域計算提供強大的中央計算平臺,高通率先推出了汽車行業首款同時支持數字座艙和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可擴展系列SoC——Snapdragon Ride Flex。目前,包括這一解決方案在內的Snapdragon Ride平臺正助力近十家中國合作伙伴打造先進的智能駕駛和艙駕融合解決方案。
毫無疑問,汽車產業下半場將是智能汽車,這也是全球共識。機構預測,到今年,全球出貨的新車中超過71%將搭載智能網聯系統。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車聯網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我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將接近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