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曉”可持續發展,全球算網需“使命必達”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5·17特別報道
AI的奧本海默時刻
馮·諾伊曼預言:“技術的不斷加速進步,將會引發人類歷史上某個關鍵的奇點”。
ChatGPT的出現,讓奇點的到來似乎有了時間表。樂觀者認為,通用人工智能(AGI)或將在10年內到來。但人類真的能與AI共存嗎?正如20世紀中葉,核彈成為改變人類歷史的關鍵科技產品,如今,AI同樣面臨“奧本海默時刻”。
今年,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將2024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WTISD)主題確定為“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聚焦新技術推動下的產業升級,一方面關注技術對節能減排、降低環境污染方面的潛力,另一方面也關注產業轉型升級對經濟社會的機遇與挑戰。
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AI將有怎樣的正反面?《IT時報》將從一個可持續發展未來所需的基礎、動能、圍欄等多維度進行報道。
Andy和父母在津巴布韋投資經營了一處農場,受不了當地龜速的2G信號,加之當地固定寬帶費用實在太高,今年2月他花了近千美元購買了Starlink接收器上網,“我所在的地方基本沒有4G信號,3G也很少,很少見人用固定寬帶。”
廣東小伙阿良在南太平洋上的所羅門群島闖蕩多年,經營一家店鋪,雇用了五六名當地人。對于當地的上網資費之高,他頗感無奈,尤其是固定寬帶成本,居然在人均國民收入中的占比接近50%,這樣貴的資費相當罕見。
Andy、阿良體驗到和國內完全不一樣的連接狀況,也折射出當今世界存在的巨大“數字鴻溝”,包括“接入鴻溝”“使用鴻溝”“能力鴻溝”。“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這是今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的主題。但對很多國家和地區來說,只有更快更好填平“數字鴻溝”,才可能推動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在一些“連接”表現優秀的國家和地區,算力正成為新時代的“水電煤”,提升算力規模,優化算力結構,正成為新的發力點,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消除“數字鴻溝” 讓連接無處不在
跨不過“數字鴻溝”,沒有良好的連接基礎,可持續發展只會是“鏡中花、水中月”。
對照聯合國設定的“2030年前實現普遍且有意義的數字連接”的目標,目前的形勢依然嚴峻。最突出的矛盾在于,全球現在仍有26億人處于“離線”狀態。在這背后,存在“接入鴻溝”,仍有不少地方沒有網絡覆蓋,人們無網可上;存在“使用鴻溝”,資費過高、負擔過重,即使用網絡覆蓋,人們也“用不起”;存在“技能鴻溝”,缺乏數字技能,導致很多人不愿意上網,也無法通過網絡從事更多工作。
不過,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相比一年前,全球“離線”人口規模減少了1億,ICT服務在全球范圍內變得更加實惠,移動網絡覆蓋范圍也在不斷延伸。而且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企業,正在不斷努力,以期盡早消除“數字鴻溝”。
跨越“連接鴻溝” 破解“有網可用”難題
今年2月,Andy離開家鄉上海,來到萬里之外的非洲國家津巴布韋,因為他父母在這里投資經營著一處規模較大的農場,種植煙葉和其他農作物。
幾經周折來到這里后,最讓他感到不適應的是,這里的網速太慢,大部分時間只有2G信號,偶爾切換至3G網絡,4G信號則是“蹤跡全無”,這讓來自上海的這位年輕人無法忍受。
Andy考慮過安裝固定寬帶,但農場離市區比較遠,安裝難度非常大,同時費用也非常高,“這里距離市中心有段距離,即使花大價錢拖根網線過來,平時也可能遭遇被破壞的情況。”
在這里,上網難是個普遍難題。調研機構Data Reportal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津巴布韋互聯網用戶為548萬戶,在總人口中的占比為32.6%,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說,這里2/3人口處于“離線”狀態。
“連接鴻溝”,也就是網絡覆蓋水平低,是造成這里“離線”人群規模較大的重要原因。據津巴布韋郵政和電信監管局(POTRAZ)去年二季度發布的消息,三家運營商Econet、NetOne、Telecel Zimbaw在該季部署了363個新基站后,津巴布韋擁有5000個移動基站。津巴布韋面積約39萬平方公里,和云南省相當,而2023年時,云南全省的移動通信基站總數為42.4萬個,是津巴布韋的80多倍。
不得已,Andy只得“另辟蹊徑”,幾經周折找了一位銷售Starlink的賣家,花了900美元購買了接收設備,每月還要數十美元的費用。Starlink服務在津巴布韋實際上是被禁止的,但他管不了那么多,用鄰國的賬號漫游登錄。“測試下來100Mbps,上網看視頻基本沒有問題,不過相比國內的千兆寬帶,差距還是很明顯的。”Andy說道。
不過,改變正在發生,非洲的移動網絡覆蓋越來越廣,同樣也在朝著5G升級。截至去年3季度,非洲已有27家運營商推出5G商用服務,其中就包括津巴布韋的一家運營商。Andy希望能盡快用上5G或者5G FWA服務,與外界保持暢通聯系,也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跨越“使用鴻溝” 讓更多人“用得起”網絡
阿良是廣東人,在南太平洋上的所羅門群島從事五金生意已有多年時間,雇用了五六個當地人。
對于當地的通信資費,阿良的感覺就是“貴”。他用的是當地一家名為SolKonet運營商的網絡,“最便宜的套餐每月也要650所幣(約合人民幣554元),而且要一次性支付大約4000元人民幣的終端費用,可用的流量只有30GB,而且網速也比較慢,最高到50Mbps。如果用不限流量的套餐,那更加貴。”
當地人按周結算工資,“我這兒普通的員工,每周發五六百元所幣。對照他們的收入,通信資費著實不便宜。”
ITU發布的報告,也顯示出所羅門通信成本比較高,尤其是固定寬帶,普通人真是“用不起”。ITU數據顯示,所羅門固定寬帶使用成本在人均國民收入中的占比居然達到49.71%。換而言之,人們要想使用固定寬帶,就要付出將近一半的收入。
正因為此,所羅門群島的互聯網普及率比較低,一大半人口仍處于“離線”狀態。
印度洋另外一端的牙買加,則是另一幅景象。
牙買加是加勒比海上的島國,是“飛人”博爾特的故鄉,也是“藍山咖啡”的盛產地。今年29歲的劉林朋來自貴州遵義,五年前經熟人介紹,他來到了牙買加,在克拉倫登區的一家華人開辦的超市里上班,干過收銀員、售貨員、派貨員等等。
Data Reportal數據顯示,今年初牙買加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85.1%,遠遠超過66%的全球平均水平。這樣的表現,超乎了很多人的預料。
劉林朋對此卻有著切身體會,這五年時間,他感受到兩大顯著變化。首先是收入的增長,他個人月均收入從當初800美元增長至2000美元,當地工人的周均收入則從7000牙買加幣(約合人民幣324元)漲至1.6萬牙買加幣(約合人民幣739元)。其次是這里的網絡水平不斷提升,從3G升級至4G。
“用戶可以選擇‘語音包’‘數據包’進行通信。比如‘數據包’,有多個檔次,265牙買加幣可購買5GB的單日流量,約合人民幣12元,計算下來,每GB流量不到2.5元。另外,990牙買加幣可購買7天25GB的流量、5200牙買加幣可購買30天80GB流量包。”劉林朋說道。在包括牙買加在內的加勒比地區,固定寬帶連接和移動寬帶連接之間同樣出現失衡狀況,只有不到10%的人口連接到固定網絡。
總體來說,所羅門和牙買加在網絡連接方面差異很明顯,這顯示出降低寬帶使用成本的重要性,只有讓用戶能負擔起、用得起寬帶,才能更好消除“使用鴻溝”。
跨越“能力鴻溝” 盡享數字時代紅利
相比“接入鴻溝”“使用鴻溝”,“能力鴻溝”在很多時候被忽視了。實際上,跨過“能力鴻溝”同樣重要。
隨著生產生活的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數字技術逐漸成為一種通用技術,此時,讓更多人具備相應的信息通信技術技能至關重要,比如應用互聯網解決問題、創作內容、開展電商交易等,不會因為“不會用”而與互聯網“絕緣”,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墨西哥,美洲電信和GSMA攜手,針對部分處于“失聯”狀態下的貧困土著農村地區,通過數字教育平臺Aprende向那些女織工們提供培訓,幫助她們提升能力,比如如何進行數字營銷、如何開展電子商務等等。在農村地區接受培訓后,這些女織工定期被帶到擁有免費寬帶連接的社區中心,通過網絡推廣她們的編織產品。
與此同時,一些政府、企業也在積極打造更容易操作、更具有安全性的數字工具,盡可能幫助當地用戶享受數字時代紅利。
“在巴基斯坦,手機支付同樣很流行,但和我們這邊又不一樣”,正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探親的佳申表示。AMA平臺是巴基斯坦國家銀行(SBP)、巴基斯坦電信管理局(PTA)、與無網點銀行(BB)提供商、電信運營商等合伙推出的舉措,目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為用戶提供快捷、簡單、負擔得起的金融服務。
AMA業務推出后,擁有巴基斯坦身份證的公民都可以使用具有基本功能的手機訪問數字銀行賬戶,通過簡單的數字代碼即可訪問十多家不同的數字銀行。通過輸入 4 位代碼,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賬戶進行交易,用戶即使沒有智能手機也沒關系。
巴基斯坦計劃今年將AMA移動賬戶的數量從去年底850萬個增加到2000萬個,讓更多人實現便捷支付。
釋放算力“潛能” 激蕩“新動能”
在“網絡建設適度超前”的指引下,近些年國內運營商加快“雙千兆”網絡建設,推動中國的連接水平在國際上處于領先位置。以千兆光網為例,2023年底時我國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已形成覆蓋超5億戶家庭的能力。
隨著連接的根基足夠厚實,電信運營商開始調整策略,紛紛在算力等領域加碼,加大資本開支。因為形勢現在已是非常明晰,算力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源動力,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小目標”將妥妥完成
算力早已不是技術維度的純粹概念,而是升華到了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正以一種新的生產力形式,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算力幾乎影響著人工智能領域的每一個方面,無論是實現復雜模型、縮短訓練時間,還是支持實時分析和決策、促進AI技術的創新,都需要有足夠的算力。
而算力基礎設施作為算力的主要載體,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基礎設施,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上主要國家都在加大投入,我國也不例外。
“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我國將“全國算力一張網”寫進了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而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從計算力、運載力、存儲力以及應用賦能四個方面提出了到2025年發展量化指標,引導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如在計算力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算力規模超過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達到35%。計算下來,年復合增長率在30%以上。
在今年4月舉行的一季度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發布會上,工信部相關人士介紹,截至2023年底時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就是每秒23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處于全球第二位。整個2023年,我國算力規模增加了50EFLOPS,按照這樣的速度,2025年算力規模超300EFLOPS的“小目標”能妥妥完成。
智能算力尤受關注,《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在總算力中的占比達到35%,計算下來規模約為105 EFLOPS。而到2023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已達到70EFLOPS,且呈現超70%的高速增長態勢,完成“小目標”同樣沒有疑慮。
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帶有“智算中心”項目近130個。電信運營商是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正加速推進超萬卡集群智算中心的建設。兩個月前,天翼云上海臨港國產萬卡算力池正式啟用 ,這是國內首個投入正式運營的國產單池萬卡液冷算力集群,也是業內領先的全國產化云智一體公共智算中心,有助于解決國產大模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移動不久前也宣布今年將商用三個自主可控萬卡集群,中國聯通首個萬卡集群將在今年內建成。
算力要“用得起” 也“用得好”
我國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且增速排名第一,但將算力高效轉化為賦能千行百業的實際推動力,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互聯互通”難題。
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互聯互通”面臨的挑戰主要在于三“待”:“找算力”,資源成本待降低;“調算力”,應用傳輸待提升;“用算力”,架構適配待優化。比如架構方面,各廠商算力資源接口、協議不統一,應用部署運行需要針對算力資源開展兼容適配,減緩跨主體部署效率。
這實際上也是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需要解決的難題,換而言之,一體化算力體系需要具備兩個特征,要讓企業“用得起”算力,更能“用得好”算力。
作為人工智能發展高地,上海也在2023年相繼出臺《推進算力資源統一調度指導意見》《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為的是加強上海算力資源統籌、調度和共享。
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需要強大的網絡來保障,用高效的網絡連接把算力潛能釋放出來。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去年底發布了《關于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1ms時延城市算力網、5ms時延區域算力網、20ms時延樞紐節點算力網在示范區域內初步實現。要實現目標,離不開三大運營商的支撐,尤其是400G全光傳送網的到來,這為算力快速傳送提供了更大更先進的通道。目前,我國骨干網主流光網技術是于2013年開始大規模商用推廣的100G系統。作為開啟骨干網下一個周期的重大變革性代際技術,400G網絡相比傳統100G網絡,傳輸帶寬提升了4倍,單比特能耗降低 40%,成本下降 20%,從而構成面向算力的高品質、確定性算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