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至29日,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本屆年會主題為“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今年年會設立“世界經濟”“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國際合作”四大板塊,共計數10個議題,涵蓋40多場分論壇和相關活動。
3月28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 “融合與創新的數字經濟” 分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指出,盡管還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但中國的信息通信產業在產業規模、產業體系和技術能力上,整體上仍處在很好的位置。特別是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中,中國已從依賴信息通信產業向重視產業數字化轉變。
“目前,數字化進程中有兩項核心技術——5G/6G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余曉暉認為,現在的數字化與過去的信息化發展沒有什么本質不同,一個重要特點是,兩者都是以數字技術為驅動,連接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數據處理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指出,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中,中國服務業的數字化發展很快,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等基本與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浪潮結合在一起,中國的數字基礎設施極大地推動了國內消費互聯網的發展。
“不過,中國企業體系規模巨大,尤其在工業數字化方面增長迅速,尤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仍面臨挑戰。”余曉暉稱,“我國很多頭部企業、大型企業的數字化水平是很高的,與全球最高水平差距不大。但中國還有很多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比較慢的,人才儲備、資金儲備等存在困難,這是未來中國要去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非常重要一環。”
余曉暉還強調,深度融合、前沿技術、基礎體系是發展數字經濟的三大發力點。“通過在更深層次和更廣范圍內融合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形成新質生產力,以及不斷追求前沿技術和加強基礎體系的建設,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最后,余曉暉表示,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中國還需面對兩大挑戰:一方面,是算力資源分散問題,中國的算力目前在全球排名第二,但隨著大模型的普及,對算力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中國的算力在過去三年實現高速增長,盡管中國有許多算力提供商,但這些算力資源分散,沒有形成一個成規模的算力市場。另一方面,是算力區域差異問題,西部地區的土地、氣候和清潔能源條件優越,但大部分算力資源集中在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