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馬秋月/文)4月18日消息,天地協同、通感一體、通算融合、人機合一、泛在連接,這是通信的期待,也是6G的前景。自去年以來,移動通信快速發展給6G帶來不少利好消息。
在昨日舉行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的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5G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6G要更加重視多元化和個性化。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有很大的挑戰。鄔賀銓表示,回顧移動通信的發展,2G/3G/4G幾乎都是單一維度的需求,網絡和業務相互促進,甚至在建設網絡時,無需更多考慮會引出什么新業務。例如:3G催生了智能手機,4G帶熱了短視頻和掃碼支付,5G將業務帶寬進一步擴展,并希望可以同時覆蓋工業互聯網的應用,但低估了企業個性化的挑戰和工業內網標準碎片化的門檻,將面向消費級的5G網絡架構直接搬到工廠,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
雖然5G的頻譜效率和單位能效遠遠優于4G,但通常用戶感受不到這些優勢;用戶峰值流量相對是幾倍的增加,但并沒反映到運營商UP值的增長上,運營商從5G獲得的紅利不及預期,5G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鑒于此,在研發6G的時候,需要重視用戶和運營商的感受與期待。”
“6G要更加重視多元化和個性化,要滿足不同的場景對終端、網速、頻譜、智能、安全、時延等的不同需求。”鄔賀銓說。談及6G空口,鄔賀銓提出是否可以根據應用的需要對星和對地、對消費應用與對工業的應用、對語言對物等采取不同的模式或者架構來適應,以此來區分大眾的剛需和特殊的應用。“多模式或者多架構需要解決復雜性的問題,在思路上,寧可基站復雜一些,以簡化對終端的要求,適應在低集成電路自成工藝條件下的終端芯片的實現。”
還可以考慮發揮AI技術的優勢,以計算代替調制和編碼以及射頻前端的處理,用計算來做通信。據鄔賀銓介紹,目前所做的是探討降低終端芯片復雜度的可能性,當然也可以更多的利用AI來實現跨蜂窩的一些協同。
鄔賀銓強調說,6G不僅是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也將為廣大的平臺企業、物聯網企業、終端企業等創造比5G豐富多的創新沃土及商業機會。6G是產業鏈上下游共建的,未來6G發展中要更加強調應用生態、產業生態的完善,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攜手構建繁榮的生態。
此外,對于6G標準,鄔賀銓認為,6G技術的高挑戰性,對高水平標準的國際統一有更高的期望和更迫切性,自己不可能制定出滿意的標準,集思廣益才是正道。“我們需要為6G的國際合作創造更好的開放生態,通過領先的技術,贏得在國際合作中的尊重,6G的研究,要注重信息通信技術和相關技術的融合發展,并與制造能源材料等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