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易歡)AI一直都是行業內的熱門詞匯,尤其是近兩年,從ChatGPT到Sora的橫空出世, AI浪潮被再次引爆,迅速在全球蔓延。在今年“兩會”期間,AI無疑也成為兩會代表們建言獻策的重點領域。從目前的一些公開信息來看,不少代表們對AI安全、AI人才培育、AI發展等方面給出了不少建議。
全球新一輪產業技術變革加速來臨,大模型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引擎,正引發一場全新的工業革命。今年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將攜三份提案上會,三份提案聚焦安全和人工智能“兩件事”。周鴻祎表示,2024年是大模型應用場景元年,大模型發展過程中,安全問題不可避免,近期AGI技術突破進一步加劇了擔憂。伴隨人工智能的影響日益擴大,技術安全、內容安全和人類安全三大類安全問題愈發凸顯。周鴻祎在提案中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采用揭榜掛帥等方式,鼓勵并扶持兼具“安全和AI”能力的企業擔起重擔,聚焦攻堅,為解決通用大模型安全問題提供堅實保障。
周鴻祎透露其通過調研發現,目前我國大中小型單位數字安全發展水平極不均衡。他認為應該改變傳統安全堆砌產品的模式,以“安全即服務”的理念建設國家級、行業級、城市級“安全云”作為“數字安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集中數字安全能力,以云服務的方式向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輸出安全效果。一方面以高性價比的服務保障安全效果,提升國家整體數字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將數字安全發展成為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為新質生產力提供體系性安全保障。同時,周鴻祎表示,360將把AI能力貫穿安全建設始終,實現數字安全與AI雙向賦能。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移動黨組書記、董事長楊杰也強調,AI的快速發展也將帶來一系列安全問題和潛在風險,防范化解好AI安全風險,讓AI更好服務于社會,已成為當前最緊迫的議題之一。對此,楊杰建議,要以AI高水平安全保障AI高質量發展,全面審視技術基礎架構、數據、模型、應用的安全規范和技術策略,系統鍛造AI安全能力,布局內生安全、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技術,增強內容風險管理、數據隱私保護、科技倫理規范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形成一體化全程可信的“AI+”安全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也建議,應大力探索“AI+安全”創新應用,搶占國家安全的人工智能戰略制高點,提高我國應對網絡空間安全風險與不確定性的能力,護航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此外,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推動“AI+安全”的良性循環。
具體而言,在供給側,開展聯合創新,圍繞攻防實戰和應用場景實現“AI+安全”尖端技術研發突破。齊向東建議鼓勵各行業頭部企業與專業安全廠商結成創新聯合體,在關鍵行業選取典型場景開展聯合創新,共同探索大模型安全創新產品在威脅檢測、漏洞挖掘、指揮研判等方面的應用,在實戰中推動“AI+安全”進入越用越強的良性循環。
在需求側,則應當強化政策牽引,推動“AI+安全”技術創新產品在各行業落地應用。“ 把AI用于網絡安全防護是新事物,政企機構面對大模型安全創新產品產生疑慮是正常的。積極的政策引導是推動新事物落地應用、成長壯大的催化劑。”
無論是追趕核心能力、拓寬應用場景還是解決安全問題,人才培養都是重中之重。工信部數據顯示,人工智能不同技術方向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其中智能語音和計算機視覺的崗位人才供需比分別為0.08、0.09,相關人才仍處稀缺狀態。在提案中,齊向東建議,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鼓勵成立校企共同體,在實踐中培養更多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新興產業人才。
小米集團CEO雷軍也指出,從長期趨勢看,各行各業對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劇增長,以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實際技術水平來看,特別是在頂尖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對此,他提出三點建議:從義務教育階段普及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大力推進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建設、支持大型科技企業和教培機構培育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
在楊杰看來,AI發展是“大科學+大工程”的系統創新,涉及跨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培育等環節的貫通。對此,楊杰認為,要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打造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廣泛參與的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整合生產、教育、科研等優勢資源,協調上、中、下游創新關鍵環節,完善科創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勇于突破、包容試錯的良好氛圍,廣泛吸引全球AI領軍人才和知名學者,培育一批面向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示范標桿應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速AI技術突破和應用普及。
不僅如此,楊杰建議,在國家層面推動“AI+”行動,強化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發展目標、主攻方向和關鍵任務,構建技術、服務和應用齊頭并進、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方面的巨大潛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以邏輯運算分析為代表的計算智能、以感官信息交互為代表的感知智能、以人類思維模擬為代表的認知智能、以動作協調和復雜任務完成為代表的運動智能,正在成為全球AI創新突破的前沿方向。楊杰認為,要強化“四類智能”的有機融合與系統創新,加快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促進AI具備更強大的認知力、判斷力、創造力,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
此外,當前,新型工業化正在成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的主陣地,AI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領域。楊杰建議,要以推進AI全方位、深層次融入實體經濟重點領域、核心環節為方向,聚焦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養老、娛樂等領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未來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多模態人機交互、智能助手、工業理解計算及代碼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創新應用,讓人工智能不僅會“做詩”、更要會“做事”,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生產力的深層次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