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2025中國信通院深度觀察報告會”在北京舉辦,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栗蔚針對算力互聯網對算力產業發展的作用和影響發表了自身觀點和見解。

據她介紹,在人工智能等任務型應用大量出現的情況下,用戶需要隨時、隨地、隨需地接入不同主體、不同架構、不同地域的算力資源,催生算力調度、“算力漫游”等算力互聯成網新需求。而我國算力服務化不足,利用率較低,尚未發揮我國算力基礎設施規模大的優勢,同時算力資源地域分布廣,提供主體多,實現算力互聯挑戰大。為推動算力普惠化服務化,中國信通院推動算力互聯互通,前瞻布局算力互聯網。
算力互聯網是互聯網面向算力應用與調度需求進行能力增強和系統升級形成的新型基礎設施,其本質是通過在互聯網體系架構上增加算力標識、算力調度等功能并增強高性能傳輸協議,實現全網范圍內異構算力的智能感知、實時發現和隨需使用,使計算任務及其相關數據可精準尋找相適應的算力資源并高效執行,形成算力標準化、服務化的大市場和算力相互連接、靈活調用的一張網。
促進算力服務產業化普惠化
栗蔚認為算力互聯網對我國算力產業發展將主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
一是有效解決算力分散,利用率不高的問題。算力互聯網通過統一算力標識、彈性網絡、算力調度等關鍵互聯技術,強化了全網范圍內異構算力的智能感知、實時發現和隨需使用。北京、重慶和上海等地建設的算力互聯互通平臺和大市場平臺,促進供需,完成了40余次真實用戶的調度需求,有效提升了并網算力資源利用率。
二是升級算力服務產業,普惠化。算力互聯網通過根據用戶需求精準匹配適當算力資源,并提供調度、適配等能力,攤平高性能算力使用成本,降低使用門檻,進一步升級算力服務產業,以云電腦、云游戲等消費級算力服務為例,在融合算力互聯網隨時、隨地、隨需的算網服務后,降低其使用門檻,為社會大眾提供普惠化的算力體驗,2024年消費級算力互聯網服務用戶數將突破6000萬,形成千億市場。
三是促進新興產業+算力互聯網。算力互聯網助力形成產業競合生態,各節點算力資源通過算力互聯網廣泛集聚,破除了企業間、產業間壁壘,實現跨組織邊界的資源互補與共享。如通感算一體化所支撐的低空經濟,在結合算力互聯網升級后,通信網、導航網和。基于算力互聯網將無人機互聯進行農業遙感、Al識別、生態監測等活動,為精準管護提供穩定可靠的決策依據。
積極開展算力互聯網探索工作
目前,在工信部的指導下,中國信通院按照“先互聯、再成網、同步大市場”的總體思路,開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積極開展算力互聯互通工作,啟動編制《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算力互聯互通標準體系》等指導文件,為推動算力互聯互通提供頂層設計規劃和政策支持。同時推動建設升級國家、區域、行業算力互聯互通平臺體系,基于統一算力標識給每個算力資源一個身份證,定義標準協議接口適配算力資源,當前已實現算力資源入網入市覆蓋31個省市,112家企業,20%的算力資源。
二是中國信通院綜合多條技術路線,開展算力互聯網體系探索研究。通過專家調研、技術攻關、行業研討等方式,逐步構建《算力互聯網體系架構1.0》,形成設施網絡層、資源互聯層以及應用服務層三層架構。并基于算力互聯互通平臺體系工作基礎,規劃“1+M+N”算力互聯網業務網,在北京、重慶、上海、蘇州等省市,以及天翼云、移動云等行業企業開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試點試驗,推動算力互聯,解決供需匹配,實現算力任務調度。
三是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組織編制《算力市場培育行動方案》,健全多層級統一算力服務市場體系,進一步提升算力資源使用效率和服務水平。面向工業制造、大模型、科學計算等領域,參與“乘風杯”算力互聯網創新實踐活動,顯著提升工業生產效率與靈活性,助力新型工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