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原創(孫迎新/文)對于唐納德·特朗普而言,今天(2024年11月5日)將會是一個偉大的日子。這一天的到來預示他將又有可能履行自己對美國人民的口頭承諾,讓美國再次偉大,同時也意味著有可能在其掌權以后把中國的經濟、科技等方方面面繼續摁在“MAGA”大旗之下不斷摩擦。
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臨近,特朗普的勝出概率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多個分析機構和數據平臺對特朗普的勝出概率給出了積極預測。
根據復旦大學復雜決策分析中心的研究,特朗普在2024年大選中勝出的概率超過60%。這一預測基于多層次加權回歸模型(MRP)的分析,顯示特朗普在民意投票中略占上風。同時,Polymarket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24年11月5日,特朗普贏得大選的概率為59.1%,而其對手哈里斯的概率為41%。這些數據表明,盡管選舉結果存在不確定性,特朗普在多數預測中勝選概率較高。
當然,本文更多地是希望探討特朗普執政后對中國科技行業,尤其是對軟件業的潛在影響,畢竟上一屆特朗普政府是以其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嚴格限制措施而聞名,雖然這些措施打著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的旗號,但對中國以及全世界來說,這種極端的利己主義政策是非常不受歡迎的。
在特朗普上一屆任期內,他簽署了多項行政命令,對中國軟件業實施了制裁。2021年1月5日,特朗普簽署了禁止與8款中國應用軟件進行交易的行政命令,這些應用程序被指控可能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經濟構成威脅。2020年8月,特朗普簽發了針對TikTok和微信的行政命令,禁止這兩款應用在美國運營。2019年5月,特朗普簽發了第13873號行政令,禁止交易或使用可能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外國信息服務技術。這些行政命令加劇了中美科技脫鉤,迫使中國加快自主可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尤其是高端研發設計軟件和生產控制類軟件的研發進程,因此客觀上也推動了國產軟件的發展。
特朗普的政治動向對中國的科技行業,尤其是軟件業的影響復雜且深遠,就如蝴蝶效應所詮釋的那樣,只要開始煽動翅膀了就一定會有結果。但無論結果如何,中國軟件業都需要準備好應對可能的各種挑戰,不斷推動自主創新,以確保在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不同角度探討影響中國軟件業崛起的因素,以及軟件業發展的新興趨勢。
云端智能:中國軟件業的變革與未來
美國企業掌握著全球軟件產業的核心技術、標準體系以及產品市場。在操作系統、數據庫、開發工具等網絡應用軟件方面,美國企業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80%以上。此外,美國的Windows、iOS和Android操作系統在PC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美國軟件行業從1950年代開始崛起,憑借先發優勢成為全球軟件產業的領導者。美國擁有龐大的需求市場,這為軟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美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擁有領先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知名公司如微軟、谷歌、蘋果等在這些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當前,谷歌在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微軟在操作系統和云計算領域也占據主導地位。
但這些優勢無疑是存在時效性的。隨著云計算和智能化技術的發展,為中國軟件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云計算作為一種服務化模式,通過虛擬化技術集中管理軟硬件資源,使用戶能夠彈性地管理所需資源,滿足復雜的計算需求。
云計算和智能化技術為軟件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華為云計算公司副總裁、戰略與產業發展部總裁黃瑾認為,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企業成本,還覆蓋了軟件開發的全生命周期,實現了軟件開發的協同。智能化技術則基于海量信息實現知識的自動識別,并賦予信息系統自適應能力,大幅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他還強調了應用現代化對促進軟件產業升級和加速數實融合的重要性,并指出美國和中國政府都發布了相關戰略來推動云計算和軟件現代化的發展。
云計算與智能化并重是軟件業發展繞不開的趨勢。云計算技術的成熟和應用場景的豐富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業務遷移到云端,同時,智能化需求的日益增強使得更多的軟件產品采用原生智能的方法進行設計和開發。科大訊飛技術中心副總經理陳爾冬認為,AI的新浪潮為云計算帶來新的機遇,并指出從面向服務器的軟件架構向面向云的軟件架構的轉變只是剛剛開始的革命。
不可否認的是,云計算和智能化的結合,提升了軟件開發的效率和靈活性,促進了軟件產業向網絡化、服務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種趨勢使得軟件企業能夠通過云服務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體驗,成為競爭的關鍵因素。
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隨著技術的不斷融合,智能將無處不在,為各行各業的AI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智能化時代帶來算力爆發,阿里云將為人工智能時代提供算力基礎和大模型能力,全面服務智能化進程。
作為行業的共識,云計算已經成為軟件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變了傳統的軟件交付和使用模式。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企業可以將傳統軟件轉型為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用戶無需下載和安裝軟件,而是通過瀏覽器直接訪問,降低了使用門檻。云計算不僅重構了軟件工程的架構,還推動了軟件開發和運維模式的全面升級。而當制造業和云計算結合時,智能制造才是真正的開始,并指出許多昂貴的大型軟件都可以實現云端化,使得中小企業也能使用這些功能。
智能化作為軟件行業的永恒主題,正在加速推動軟件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應用成為軟件行業發展的亮點,推動了產業升級。智能化技術滲透到大部分新興科技中,成為產業互聯網創新的技術基石。谷歌人工智能團隊負責人杰夫·迪恩表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更高層次的云計算服務,為Google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機遇。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也認為,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正在成為過去,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下一幕正在緩緩拉開。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軟件企業需要不斷適應和擁抱變化,利用云計算和智能化技術提升競爭力。同時,政策制定者和行業領袖需要繼續推動相關戰略的實施,以確保中國在全球軟件業中保持領先地位。中關村數智人工智能產業聯盟秘書長賈昊指出,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首的新興技術產業,快速推動企業創新與新一輪的技術革新。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我們看到,云計算和智能化不僅是中國軟件業發展的雙引擎,也是推動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軟件業將趕上先行者的步伐,走到科技發展的最前沿。
未來已來:低代碼與無代碼技術如何重塑軟件開發新紀元
如果說云計算定義的是軟件的交付與應用模式,那代碼則詮釋了軟件的實現方式。當前,低代碼(Low-code)與無代碼(No-code)開發已然成為軟件開發的一大特征。低代碼和無代碼開發技術的興起降低了軟件開發的門檻,使得更多的非專業人士能夠參與到軟件開發的過程中來,有望成為軟件開發領域的重要補充力量。這也是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軟件行業迎來的又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低代碼開發技術以其可視化工具和組件,快速構建應用程序的能力,顯著降低了手動編碼的工作量。通過圖形化界面、拖拽組件和模型驅動的邏輯,低代碼平臺允許開發人員快速交付應用程序,同時提供預構建的模板和與后端系統及數據庫的集成,使得開發過程更加高效。無代碼開發則進一步簡化了開發過程,它通過圖形界面、拖放組件和預定義的邏輯塊,使非技術用戶或具有有限編程技能的開發者能夠輕松創建功能豐富的應用程序。
低代碼和無代碼技術的應用當前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帶來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和案例。例如,阿里巴巴的宜搭(DingTalk App)平臺,通過深度融合釘釘和阿里云的能力,將傳統模式下需要兩周完成的應用開發縮短至兩小時內完成,廣泛應用于多個行業,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NocoBase作為一個開源、自托管的無代碼和低代碼開發平臺,以其插件化架構,滿足了各種復雜的業務需求;Zion無代碼開發平臺則以其快速靈活搭建網站和微信小程序的能力,無需編寫代碼即可完成網頁設計、產品開發、部署以及迭代。
這些案例展示了低代碼和無代碼技術在不同行業中的廣泛應用,通過簡化開發流程、提高開發效率,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業務創新。
在業界,低代碼和無代碼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北京大學謝濤教授在CNCC軟件自動化論壇上闡述了軟件自動化的發展方向以及低代碼、無代碼開發的理念與技術。他表示,這種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降低技術門檻、提高開發效率、降低成本、增強靈活性和擴展性、促進創新和快速迭代。這些特點不僅吸引了非程序員快速創建應用程序,也為企業提供了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減少了運營成本。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認為,低代碼開發是企業服務領域的潮流之一,低代碼開發盡管存在爭議,但優勢同樣明顯。得帆信息創始人兼CEO張桐提到,低代碼和無代碼的概念最早在國外提出,并且全球的發展格局顯示國外更為領先,但這也是我國軟件業迎頭趕上的機會。
他們的觀點不僅反映了低代碼和無代碼技術在當前軟件開發領域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也預示著這一技術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也讓業界更多地認識到,低代碼和無代碼開發技術之所以成為軟件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原因也是相當充分的。
降低技術門檻:通過圖形化界面和拖拽操作,使得即使沒有編程背景的用戶也能構建應用程序,極大地拓寬了軟件開發的參與群體。
提高開發效率:使用這些平臺可以顯著縮短項目周期,為企業提供了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并減少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降低成本:減少了對復雜編碼軟件或專業開發人員的需求,從而降低了企業的開發成本。
靈活性和擴展性:提供了API接口或與其他系統的集成能力,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適用于簡單的應用程序開發,也能滿足更復雜的企業需求。
促進創新和快速迭代:鼓勵創新和快速迭代,使企業能夠迅速適應市場變化并推出新產品。
廣泛的行業應用:這些技術在金融、制造、教育等多個對信息化要求高的行業中逐漸普及,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的提升,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智能化和自動化:未來,低代碼平臺將與人工智能技術緊密結合,進一步提升開發過程的智能化程度,例如自動生成代碼和智能化推薦功能模塊等。
如果說低代碼和無代碼開發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正在成為軟件開發領域的主要趨勢,那這樣的趨勢對于中國的軟件業發展無疑是非常有利的。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能夠降低技術門檻,提高開發效率,增強了靈活性和擴展性,更為重要的是,低代碼和無代碼開發能夠幫助更多的開發企業避開此前軟件業巨頭們構筑的代碼壁壘,促進創新和快速迭代,客觀上推動中國軟件業的加速發展。
開源之光:軟件業的創新引擎與生態協同的力量
開源與生態協同是探討軟件業發展繞不開的話題,以至于業內已經形成了共識,要想讓軟件業強大,則必須構建強大的軟件業生態,只有生態強,軟件才能強。開源軟件生態的持續繁榮為軟件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開源軟件的應用和生態建設,通過開源項目實現技術共享和協同創新。
軟件開源與生態協同,作為軟件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力量,塑造著行業的未來。軟件開源與生態協同是造就開源軟件生態持續繁榮的重要因素。
作為最具潛力的開發方式,開源模式通過群智協同,突破了單一組織的邊界和資源限制,集結了海量用戶創新力量,快速收集用戶定制需求,在用戶場景中不斷打磨軟件產品,從而增強軟件產業鏈的韌性。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軟件開發效率,縮短了產品上線時間,還構筑了軟件生產的新范式。
當前,全球開源軟件項目數量獲得穩定增長,總規模突破4億個,這表明開源生態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支持。其中,開源基金會等組織在維護共享資源開發、協調市場內潛在競爭者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促進了開源生態的健康、有序、協同進化。開源生態的產業化發展趨勢也促進了其繁榮,從個人參與到企業參與,從技術交流到生態協同,逐步形成了產業供應關系,推動了開源生態的繁榮。
軟件開源與生態協同是軟件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開源模式通過開放、共享、協作的特性,加速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開源軟件能夠降低軟件開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并加快產品上市速度,使初創企業能夠更快地集成先進技術,提升市場競爭力。阿里云前總裁章文嵩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阿里集團因為使用開源軟件而節省了大量成本,并且他還強調了開源軟件在降低互聯網創新門檻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是推動生態系統的構建和協同創新,開源社區集聚了眾多軟件、芯片和應用廠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可以直接進行供需匹配和協同研發,大幅提高了開發效率。Linux中國創始人、資深互聯網從業者王興宇認為,這種協同不僅限于單一組織內部,而是跨越了行業邊界,形成了跨界融合的網狀生態。
第三個重要原因是獲得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應用和認可。目前,全球97%的軟件開發者和99%的企業使用開源軟件,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新興平臺軟件大多基于開源。這種普及性使得開源成為軟件產業創新源泉和“標準件庫”,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軟件業中的重要地位。Linux基金會執行董事Jim Zemlin表示,我們正邁入一個全新的開源時代。開源軟件在SDN、NFV、云計算和物聯網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開源社區不斷壯大,有380萬開源貢獻者,創造了310億行開源代碼。
第四個原因即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和全球化發展。隨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開源硬件也逐漸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張宏江表示,開源社區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吸引了更多的開發者和用戶參與,這將使得開源軟件的應用領域更加多樣化。
此外,在開源軟件的應用和生態建設方面,已經有許多著名的項目和案例,它們不僅展示了開源軟件的廣泛應用,也體現了開源生態的深遠影響。
中國農業銀行的開源軟件一體化管理平臺:該平臺利用Spring-boot、Mybatis等開源組件,支持快速設計和部署管理平臺框架,并通過fastjson實現json報文轉換功能,體現了開源軟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openEuler社區:這是一個以openEuler操作系統為核心的開源社區,致力于推動國產操作系統生態圈的建設,展現了開源軟件在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性。
武漢開源體系:武漢計劃到2027年突破10項以上開源軟件技術,孵化300個以上開源項目,聚集200家以上開源創新企業,建設高水平開源社區和公共服務平臺,這顯示了地方政府對開源生態建設的重視。
華為開源項目:華為積極參與多個開源項目,包括openEuler、MindSpore、Edge Gallery和OpenHarmony等,這些項目在國內外開源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并形成了快速發展的生態系統。
阿里巴巴和騰訊的開源項目:截至2020年9月,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開源了2172個和150個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前端開發、人工智能、數據庫等領域,成為Apache頂級開源項目的一部分。
Red Hat Runtimes:提供了一系列開源供應商案例,用于構建和部署現代應用程序,包括Spring Boot、Eclipse Vert.x等工具包,這些工具包支持微服務架構和云原生應用開發。
英特爾的開源投入:英特爾在全球范圍內參與了超過100個開源項目,包括Linux社區和虛擬化社區,其軟件工程師團隊持續為開源社區做出貢獻。
開源與生態協同不僅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還通過全球協作和資源共享,形成了強大的生態系統,為軟件業的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和廣闊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開源軟件和生態協同的力量,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軟件業的未來,引領著我們走向更加開放、創新和協同的新時代。
數字時代的引擎:新型軟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內涵
新型軟件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在邁入智能時代的今天,經濟社會的代碼化、算法化和軟件化進一步凸顯了“軟件定義”的放大、倍增和疊加效應,帶動了以算力、云及數據等為代表的新型軟件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而新型軟件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軟件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認為,軟件正在成為數字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基礎設施”,并強調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經濟社會的代碼化、算法化和軟件化是推動新型軟件基礎設施建設的三大驅動力。代碼化使得基礎設施的配置和管理轉化為代碼形式,實現了運維的自動化和標準化,這種基礎設施即代碼(Infrastructure as Code, IaC)的概念,使得基礎設施的部署和管理變得更加靈活和高效。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我國將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提升核心競爭力推進數字產業化,支撐服務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在此過程中,算法化進一步凸顯了“軟件定義”的放大、倍增和疊加效應,推動了以算力、云及數據等為代表的新型軟件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軟件化則使得更多非軟件專業的業務人員能夠參與軟件開發,重塑了軟件產業的發展格局,提升了編程效率,促進了AI+低代碼的深度融合,推動了金融、能源、文娛、制造等傳統行業效率的提升。
“軟件定義”技術通過虛擬化和可編程接口,將原本一體化的硬件設施分解為虛擬化的基礎硬件和管控軟件,從而實現了硬件資源的靈活管理和優化。這種技術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還增強了系統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產生了放大效應。
同時,軟件定義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推動了多種新型制造模式和產業模式的發展,如平臺化設計、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等,這些新型模式進一步促進了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的興起,使得軟件定義不僅在單一領域內產生倍增效應,還在更廣泛的經濟和社會領域中產生疊加效應。
在新型軟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些著名的項目和案例值得關注。例如,開源軟件供應鏈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構建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開源軟件知識圖譜,并推動基礎軟件核心組件的發展;群智范式平臺項目旨在構建面向群智軟件開發的新型基礎設施,支持我國群智生態的發展;SEANet算網創新基礎設施依托中國科學院自主創新的新型網絡技術SEANet,為科研數據傳輸、協同計算和安全共享提供支持。
另外,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如商湯科技的大模型體系,為各行各業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大模型能力和服務,推動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發展;基于云的開發基礎設施如Nimbus提供的解決方案,使軟件開發團隊能夠專注于代碼開發,釋放資源用于其他目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新型軟件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市場需求、政策支持、經濟效益和產業生態重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王建民表示,新型軟件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推動了軟件產業的創新和轉型,還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了有利位置,為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這個行業永遠令人興奮!四大趨勢開創軟件業新紀元
圖靈獎得主 Fred Brooks 在其著作《沒有銀彈》中提出:“沒有一種單純的技術或管理上的進步,能夠獨立地承諾在10年內大幅度地提高軟件的生產率、可靠性和簡潔性。”
正因如此,軟件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更需要聚合各種技術力量,匯聚更多的產業共識。同時也應該慶幸,這些發展趨勢并非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云計算為智能化提供了強大的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低代碼與無代碼開發技術的發展依賴于云計算和智能化技術的進步,開源與生態協同則是軟件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些趨勢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軟件業向更高效、更智能、更開放的方向發展。
展望未來,軟件業將繼續作為科技進步與數字經濟的驅動力,在全球科技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比爾·蓋茨所言:“軟件的邊界一直在不斷改變,這就是這個行業永遠令人興奮的原因。”
當然,我們也希望它成長為讓整個世界喜歡的樣子,永遠令人興奮、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