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9 日消息,今天,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愛因斯坦探針(Einstein Probe,,簡稱 EP)本質是一顆面向時域天文學和高能天體物理的 X 射線科學探測衛星,其任務是在軟 X 射線波段開展大視場時域巡天監測,旨在系統性地發現宇宙高能暫現天體,監測天體活動性,探索其本質和物理過程。
據介紹,愛因斯坦探針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繼“太極一號”“懷柔一號”“夸父一號”之后,研制的又一顆空間科學衛星,歐洲空間局、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法國航天局共同參與了衛星項目。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大規模運用了“龍蝦眼”微孔陣列聚焦成像技術,可實現靈敏度和空間分辨率 10 倍提升,在進行大視場監測的同時,能夠精準捕捉到宇宙中更加遙遠暗弱的高能暫現源和轉瞬即逝的未知現象,并發布預警引導天地基其它天文設備進行后隨觀測。
愛因斯坦探針項目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項目之一,于 2017 年 12 月 29 日經中國科學院批準立項,衛星質量 1.45t,運行在 600km 近地軌道,傾角 30°,設計在軌壽命不小于 3 年。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載荷為寬視場望遠鏡(WXT)和后隨望遠鏡(FXT),其中 WXT 國際首次大規模采用龍蝦眼微孔 X 射線成像技術和 CMOS X 射線探測器,12 個子望遠鏡形成大視場進行凝視監測;FXT 采用 Wolter-I 型掠射聚焦望遠鏡,開展精細后隨觀測,并通過北斗短報文等引導其他天地設備協同觀測。
EP 衛星瞄準了黑洞與其它各種天體的并合,黑洞在宇宙中的分布、形成和演化,引力波源電磁對應體,早期宇宙,超新星,致密天體活動性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將獲取包括全天 X 射線時序全景圖像、天體的 X 射線光譜和時變數據等時域天文觀測數據,為時域天文學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數據積累。同時,EP 衛星首次將沉寂(不活動)的黑洞作為研究對象,將開辟黑洞吞噬恒星事件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EP 衛星具有超大的均勻視場和極高的探測靈敏度,將能探測到稀有的 X 射線暫現源,具有發現未知類型的 X 射線暫現天體和現象的能力。IT之家預計 EP 衛星將在時域天文學及其與天體物理學、宇宙學的多個交叉領域為我們帶來更多重要科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