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 (計育青/文)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陸續發布了《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均鼓勵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據統計,目前國內上云企業累計超過380萬家,超過70%的企業使用了多個云,存儲在云上的數據量超過傳統數據中心,“上云用數賦智”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和發揮數據要素價值的重要基礎。
不過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看來,企業上云過程中還面臨著數據流動和數據存儲上的諸多問題。一是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方式落后。由于云平臺提供商往往會綁定使用自己的數據存儲,導致企業每建設一個云就不得不對應一套數據存儲,在事實上形成了多個云數據孤島,數據難以共享和流動。數據流動只能依靠云平臺提供商提供一些針對特定應用的數據流動工具,難以在不同應用間實現,也難以保證數據流動后的完整一致,效率低下。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云產業與數據存儲產業平行發展,并建立開放合作的生態和標準,使得企業客戶可以分開采購云平臺與數據存儲,通過建設統一的數據存儲資源池支撐多個云,數據在多個云之間可以按需實時共享和流動,并保障數據完整一致。

二是數據存儲存在安全風險。目前75%的云上數據都存儲在機械硬盤中,而機械硬盤的產業鏈高度集中,完全被美國希捷、美國西部數據、日本東芝三家廠商控制,容易被攻擊和破壞。新興的閃存盤不僅在性能、節能、可信上全面領先于機械硬盤,還有華為、浪潮、新華三等國內企業掌握全閃存的關鍵技術,可以保障我國數據存儲設備的自主可控。目前閃存在國內數據存儲中的普及率還非常低,據Gartner/IDC統計,美國閃存占比56.4%,全球平均41.3%,而中國閃存占比不到15%。
三是數據存儲效率低,無法滿足低碳發展。目前基于大數據、AI等數據密集型的應用越來越多,企業存儲的數據快速增長,現有的以CPU為中心的云端數據存儲架構只能通過服務器、存儲等設備的堆疊來被動響應數據增長,能耗也成倍增加。按現有架構繼續發展,預計2025年數據存儲的耗電量將達到630億Kwh,耗電量占全國用電量比重0.91%。新型存儲架構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它以數據為中心進行構建,由專用數據處理器(DPU)、新型介質、新型網絡連接、新型存儲等組成,能提升30%數據存算效率、降低20%系統成本、節省10%耗電量(預計全國總用電量節約0.1%)。目前美國企業正在快速布局新型存儲架構,而國內產學研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基于上述觀點,張云泉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了三個建議。一是國家需要鼓勵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方式升級,在推進上云用數賦智的相關規劃中鼓勵建設統一的數據存儲資源池,完善云平臺和數據存儲的互聯互通標準;二是加快數據存儲領域硅進磁退的替代節奏,制定國產閃存產品替代國外機械硬盤存儲的工作方案和時間表,并將其納入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計劃;三是加大對新型存儲架構的科研創新資金投入和產業扶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引導國內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創新與市場應用的有機結合,同時打造一批以新型存儲架構應用為代表的示范區、示范基地,通過政策支持加速相關技術產品產業化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