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作為5G之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和產業的制高點,也是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焦點。早在5G商用元年2019年,我國科技部、工信部等五部委就建立了6G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提前布局6G研發。
往年兩會召開時,數字經濟、5G、AI被頻頻提及,而今年,6G也成為兩會上的熱點話題。
兩會代表、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未來產業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實現引領發展的重要抓手。工信部不斷總結5G發展經驗,支持產業界組建了IMT-2030(6G)工作組,為產業界、研究機構、基礎運營商等搭建產學研用平臺,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加強技術研發。”他強調,工信部將研究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加快布局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同時也鼓勵地方先行先試,加快布局未來產業。”
兩會代表,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震表示,目前,面臨6G研發的熱潮,在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構架方面,特別是衛星互聯網方面,美國一改5G時代落后的面貌,憑借強大的衛星設計、制造和發射能力,已經搶得不少先機。
為夯實6G時代的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基礎,楊震建議大力發展我國自主的衛星互聯網,一是加快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規劃,努力爭取“十四五”期間實現LEO全球覆蓋的衛星互聯組網,可以優先建立對全球電磁波頻譜觀測的LEO網絡。二是“十四五”期間建成空天地一體化試驗網,為6G新技術和業務的開發與驗證提供平臺。三是積極推動6G標準化工作。四是早日規劃面向6G的空間在軌衛星發展計劃,為商業航天企業落地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他還建議借鑒我國“兩彈一星”經驗,進行國家聯合攻關,對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和業務進行全面梳理及研究分析,提煉出核心關鍵技術和需要的產品,通過大力進行系統性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攻克技術、材料和工藝、設計和制造、集成等領域難題,為搶占6G技術和產業的制高點奠定基礎。
全國兩會上關于6G研發的官宣,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去年,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大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積極參與推動6G國際標準化工作。目前我國在6G超大規模 MIMO、太赫茲通信、通感一體、內生AI通信、確定性網絡、星地一體化網絡等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我國在5G垂直行業應用的深度探索和一系列成功實踐也為6G的技術突破和場景化應用積累了經驗,拓展了空間。
6G已進入形成全球統一愿景和技術框架的關鍵時期,需要各國發揮各自優勢,圍繞6G研究的關鍵點擴大合作空間,搭建協同創新橋梁,共同推動全球6G生態的建立,為未來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互利共贏打下良好的基礎。
借此契機,2023全球6G技術大會再次重磅來襲,旨在深入探討6G網絡變革與技術創新,凝聚6G研發、技術、場景、標準化等方面的共識,致力推動培育全球一致的6G理念,合力營造全球6G發展良好環境,為全球科技合作與協同創新搭建橋梁。
2023年3月22日-24日,由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指導,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3全球6G技術大會以“6G融通世界,攜手共創未來”為主題將在南京召開。目前大會官網www.g6gconference.com參會注冊已經開放。
屆時,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NDSC主任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劉韻潔,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國際電信聯盟(ITU)電信標準局局長Seizo Onoe,歐洲ETP Networld Europe指導委員會主席Rui L. Aguiar,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教授、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Gerhard Fettweis,芬蘭奧盧大學教授、6G Flagship總負責人Matti Latva-aho,新加坡技術與設計大學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Tony Quek,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秘書長、東南大學教授、紫金山實驗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尤肖虎,清華大學教授牛志升,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易芝玲,中國電信首席專家畢奇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將分享精彩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