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我將更加深入了解國家發展現狀和戰略布局,提出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潘復生,經過幾番認真調研考察后,有了很多想法。
“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已開展了很多年,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潘復生表示,如何凝聚合力,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是其努力思考的問題。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的制度優勢,也是優良傳統,我們得把這種優勢用起來。”潘復生表示,要解決重大科技瓶頸問題,還得從“大”上著手,建立重大科技工程,以“大兵團”作戰的方式來合力攻關。這種方式,對于正在打造西部科創高地的重慶來說,意義重大。
“重慶科技創新的目標得有高度,才更具吸引力、影響力,進而產生凝聚力,吸引并留住高水平的人才。”潘復生認為,重慶是國際化大都市,在科技創新方面,重慶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不僅在全國要有影響力,在全球也要爭取相當高的顯示度和辨識度。重慶應當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優勢,建設屬于自己的國家級高能級研發平臺。
2021年,潘復生就曾提出在重慶布局輕金屬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被科技部列入五年規劃,并計劃將該中心放在重慶。
有了目標,需要行動,更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潘復生表示,在科技創新方面,川渝兩地間需要更加緊密地合作,不斷增強凝聚力。他建議,進一步推進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協同立法,推進兩地科技、法律一體化,通過制度形成保障,確保兩地強化溝通、優勢互補、良性競爭,形成合力,達到1+1>2的效果。
潘復生表示,今年兩會,他還將在科技管理進一步減負、完善標準體系建設、氫能戰略瓶頸技術突破等方面提出意見,不斷凝聚科技創新合力,主動搶抓其中“關鍵變量”,做大做強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