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正面向未來“下注”。
12月1日,阿里云舉行通義千問發布會,并宣布阿里云通義千問720億參數模型Qwen-72B開源。同時,通義千問還開源了18億參數模型Qwen-1.8B和音頻大模型Qwen-Audio。
11月16日,阿里在財報發布的同時宣布了阿里云不再從集團完全分拆的消息,阿里巴巴集團CEO兼阿里云CEO吳泳銘表示,未來阿里云的發展戰略將圍繞“AI驅動,公共云優先”兩大方向展開,不再通過拆分等金融方式來體現云業務的價值后,阿里云要通過尋求提高云業務的增長,包括云業務的收入、利潤來實現它的價值。
在收入、利潤的壓力下,阿里云積極開源的大模型發展策略是否會受到影響?阿里云CTO周靖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阿里云的大模型策略從年初至今沒有發生變化,仍然要先注重生態、再注重商業化,先把規模做大。
與此同時,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正發生在云服務業務。11月23日,阿里云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阿里云首次成立了專門的公共云業務事業部。以公共云優先,對所有產品和業務模式做取舍,減少項目制銷售訂單成為阿里云調整的方向。
一邊押注大模型生態建設,要做“AI時代最開放的云”,一邊堅定回到公共云“主戰場”,押注公共云未來發展的空間,取舍之間,阿里云已經擺好了棋局,生機與危機都暗伏其中。
公共云優先
阿里云最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堪稱雷厲風行,吳泳銘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宣布“公共云優先”僅一周后,阿里云便成立了公共云業務事業部,由劉偉光負責,直接向吳泳銘匯報。公共云業務事業部以規模優先、擴大市場占有率為目標。在產研層面,阿里云同時成立了基礎設施事業部,打造面向未來的軟硬一體底層基礎設施,由蔣江偉負責,向周靖人匯報。
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層面還成立了基礎設施委員會,由吳泳銘直接統籌負責,協調全集團底層技術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目標是提高運行效率和創造規模效應。
政企市場并未被阿里云放棄,阿里云同時成立了混合云業務事業部,以滿足一些特定行業因政策限制、短期無法使用公共云的客戶需求。專有云的研發和服務團隊將一并納入混合云事業部,提升專有云的產品化、標準化能力,該部門將重點考核利潤,減少項目制的軟硬件訂單銷售,由李津負責,向吳泳銘匯報。不過,“鼓勵政企客戶優先使用公共云”亦是該部門的目標之一。
吳泳銘透露,“以公共云的產品組合為主來帶動增長”是阿里云商業模型的一部分。從財務數據來看,三季度云智能集團經調整EBITA利潤從上個季度的3.87億元提升至14.09億元,同比增長44%,利潤大幅增長。財報提到,這主要得益于阿里云產品結構和運營效率改善。通過專注公有云,減少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制合約類收入,即砍掉低利潤的私有云項目,阿里云實現了盈利能力的優化。該季度,阿里云公有云產品及服務收入也有所增長。
一系列調整的背后,阿里云看起來終于下定了決心要做減法。公有云標準化程度高、交付簡單、利潤豐厚,且有著較高的市場占比,是云業務中的“香餑餑”,IDC 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公有云市場占比最高,占比 71.6%,私有云的市場規模僅占比 28.4%。
選擇大力投注公有云領域,對云廠商似乎不該是難事,但事實上,過去幾年的阿里云是有些搖擺不定的。中國企業、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基礎IT人才的存量基礎薄弱,政企客戶對安全性的要求高等問題,讓公有云在適配企業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礙,私有云市場也因此有著可觀的規模增長速度,并能為云廠商帶來不少大客戶收入。與華為云、運營商云等爭奪非公有云市場的份額,亦是阿里云在過去幾年奮斗的目標,但在這個領域,阿里云很難建立起優勢。
重新回到公有云的“優勢戰場”對阿里云來說,幾乎已是個不得不做的決定。長期以來,阿里云都在中國公有云市場中占據著最大份額,但具體份額早已一路下滑。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顯示,2022下半年,阿里云在IaaS方面的市場份額由2021年下半年的37.8%下降到32.6%,IaaS+PaaS方面,阿里云占比也從36.7%下降至31.9%。2023年上半年,IaaS方面,阿里云市場份額再度下降至29.90%,華為云、中國電信云等市場份額增長。做不到“既要又要”的情況下,及時確定“公共云優先”,奪回乃至搶占公有云市場的更多規模,反倒可能成為阿里云為未來埋下的伏筆。
不過,“公有云優先”戰略的確立,對阿里云的業績增長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從2018年財年至2022財年,阿里云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01%、84%、62%、50%、23%,歷經一路下滑。在11月公布的最新財報中,阿里云營收增速為2%。這可能部分受到8月釘釘從云智能集團剝離的影響,但也與阿里云項目制訂單的削減不無關系。不再分拆上市或許能減少外界給阿里云營收的壓力,但這也將更加考驗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定力。
比起模型更想賣算力
而在“AI驅動”戰略方面,想要做“AI時代最開放的云”的阿里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對大模型生態建設的押注。
隨著通義千問720億參數模型Qwen-72B,以及Qwen-1.8B、Qwen-Audio大模型的開源,至此,通義千問已開源18億、70億、140億、720億參數的4款大語言模型,以及視覺理解、音頻理解兩款多模態大模型,實現“全尺寸、全模態”開源,幾乎算得上是國內最積極開源的大模型廠商。
今年4月,阿里云推出自研大模型通義千問,今年8月,通義千問70億參數通用模型Qwen-7B和對話模型Qwen-7B-Chat 就上架魔搭社區,宣布開源、免費可商用。周靖人也在今年出席各大論壇演講、接受采訪時反復強調,開源生態對促進中國大模型的技術進步與應用落地至關重要,通義千問將持續投入開源。2022年底,阿里云在云棲大會上首次提出了 MaaS(Model-as-a-service ,模型即服務)概念,彼時的周靖人就曾表示,“阿里云將把促進中國大模型生態的繁榮作為首要目標,向大模型創業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從阿里云開源的目的來看,周靖人表示,目前,從基礎模型到應用場景,還有很長的路。阿里云希望在做開源的時候,能激發行業參與者在業務創新的各方面突破,有更多的自由空間,結合各自的應用場景做更多創新,讓 AI 更好地落地。
換句話來說,阿里云在AI大模型時代的選擇更接近于向更多公司提供開源大模型和服務,以魔搭社區等為牽引,吸引更多的公司參與大模型的訓練、創新,跑在阿里云上。也就是說,比起大模型本身,阿里云看起來更想賺的是算力的錢,由AI驅動云計算的增量。
一個多月前,阿里云創始人王堅曾在云棲大會表示,隨著GPT的到來,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結合,就是云計算的第三次浪潮,未來云計算的算力事實上都會被這些智能時代的電動機,也就是模型消耗掉。
這也意味著,如何做大生態規模,吸引更多的模型開發者?如何打出云計算的成本優勢?對阿里云來說,反倒成為了大模型時代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吳泳銘曾提到,面向未來以GPU為核心的AI計算,阿里云認為,在可見的未來中國AI算力的芯片市場會非常分散化,會有多家供應商來提供整個AI的算力市場,阿里云的重點是要提供更加高效、一次性的方案來簡化客戶的開發和應用。
但在更加長遠的戰略之前,阿里云首先要面對的是商業化的風險。比起閉源大模型本身創造商業價值的能力,開源大模型需要通過生態建設、算力提供等更長路徑來實現商業化,企業為建設大模型所投入的高額成本能否收回,也將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
“我們認為,今天在模型這部分應該先注重生態,然后再注重商業化,而不是說一開始就過度圍繞商業化。”對于商業化的質疑,周靖人在采訪中如此回復道。在大模型領域,阿里云希望走一條更長期的道路,隨之而來的是商業化將不可避免地慢一步,或許未來也將使業績進一步承壓。
值得一提的是,在向大模型生態建設投入更多的同時,阿里云也在尋求“瘦身”。近日,阿里云達摩院撤裁了量子實驗室,達摩院表示,將聯合浙江大學發展量子科技,將其量子實驗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實驗儀器設備捐贈予浙江大學。今年5月,因業務調整,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也轉入了菜鳥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