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馬秋月/文)在“2024中國信通院ICT深度觀察報告會”期間,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湯立波在接受飛象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5G+工業互聯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全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8000個。“5G+工業互聯網”已覆蓋41個國民經濟大類,已實現工業行業大類全覆蓋,并向水利、軌道交通等其他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加速延伸。

我國“5G+工業互聯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
據湯立波介紹,表示,我國“5G+工業互聯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主要從基礎設施、行業覆蓋、應用探索、供給能力四個方面體現。
一是基礎設施更加夯實。我國5G基站總數達321.5萬個,5G工業專網應用加速,輕量化核心網、軟硬件一體化的專網解決方案逐漸落地應用。新技術試驗驗證穩步推進,5G LAN、高精度授時定位、無源物聯等5G-A核心能力加速試驗。
二是行業覆蓋縱深推進。全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8000個。“5G+工業互聯網”已覆蓋41個國民經濟大類,已實現工業行業大類全覆蓋,并向水利、軌道交通等其他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加速延伸。
三是應用探索規模擴大。典型場景逐步由外圍輔助環節深入到核心生產環節。5G工廠通過系統性整體解決方案,匯聚場景更多、協同作用更強。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加強產業鏈協同,推動“5G+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
四是供給能力需求更強。5G通用模組進一步提量降價,基于R17的工業模組最低達200余元,應用性價比提升,定制化能力增強,內置模組的5G工業融合設備、輕量化核心網和解決方案解決當前剛需,適配規模化發展的“5G+工業互聯網”產業鏈正在加速鍛造。
“5G+工業互聯網”發展呈現三大梯隊
為衡量我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中國信通院提出“5G+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從2020年起連續四年開展相關洞察分析和趨勢研判。據湯立波介紹,從政策環境、基礎設施、行業應用、產業生態四大方面對2023年全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進行指數分析。
長三角、粵港澳、東部領先省份處于發展第一梯隊,搶抓“5G+工業互聯網”機遇,戰略布局新興產業,保持優勢經濟引領。東部省份、部分中西部先行省份處于發展第二梯隊,通過“5G+工業互聯網”帶動給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尋求產業發展突破路徑。大部分中西部地區處于發展第三梯隊,從特色行業抓起,局部探索“5G+工業互聯網”應用。
“整體看,政策環境持續向好,工信部頂層設計、地方政府出臺細化支持政策。行業應用縱深拓展,5G工廠成效明顯。產業供給質效穩步提升,終端定制化能力增強,標準研制加速。”湯立波說。
5G工廠快速推進
5G工廠是充分將以5G為代表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工廠生產現場,形成生產單元廣泛連接、信息(IT)運營(OT)深度融合、數據要素充分利用、創新應用高效賦能的先進工廠。
工信部發布《2023年5G工廠名錄》,收錄300個已建成的工廠。從行業上看,已覆蓋25個國民經濟大類,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行業5G工廠數量位居前列。從企業類型看,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主體加速建設,其中大型企業占比達到52.7%,中小企業也達到了47.3%,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統計,我國5G工廠種子項目已達2000余個,與2022年相比增長255%。為保證5G工廠高質量建設,中國信通院初步形成三級評價指標共26項關鍵能力,并推動開展5G工廠評估認證工作。
先導區推動“5G+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
“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是發揮“5G+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設施、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優勢,緊密服務地方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具有全國、區域示范效應的產業集群。
湯立波表示,先導區的建設,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充分釋放“5G+工業互聯網”疊加倍增效應,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先導區示范能力的輸出,將形成生態聚集效應,輻射帶動周邊、示范引領全國,推動‘5G+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
“從產業發展角度,依托先導區,開展先行先試,探索解決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建網用網、商業模式、業務資質、頻譜管理、生態維護等現實問題;從地方政府角度,以先導區為抓手,集中資源,鞏固優勢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推動“5G+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引領和規模推廣。”湯立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