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30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通信學會、中國移動等聯合主辦的2023中國信息通信大會在上海舉行。中國移動副總經理高同慶出席大會開幕式,并作題為《原創策源筑牢新基石,產學研用構建新范式》的主旨演講。

高同慶表示,作為戰新產業重要領域之一,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也是科技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近年來高速發展呈現三大趨勢。一是信息技術作為通用能力技術的作用愈發凸顯,加速形成新的增長動能。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不斷提升傳統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算力成為新基礎能源,可視為信息能量一體化形成的“三次能源”。人工智能成為新生產工具,由輔助千行百業提質增效的工具升級成為支撐社會轉型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二是信息學科向交叉融合化發展,驅動新的理論突破。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多種技術交叉融合的產物,移動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交織并進,實現物理空間、網絡空間和生物空間的深度融通,驅動信息、物理、材料、能源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形成新的理論突破,進而促進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三是信息領域科學與工程深度融合,促進技術顛覆式創新。ChatGPT大模型是科學探索與工程化實踐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大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也加速了大模型科學的工程化實現,信息技術領域的顛覆式科技創新需要科學與工程的深度融合。
高同慶表示,結合三大趨勢,中國移動積極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一方面,圍繞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在今年合作伙伴大會期間提出的“BASIC6”科創計劃,聚焦算力網絡、人工智能、6G、大數據、安全、能力中臺六大領域,打造創新技術策源高地。另一方面,持續探索產學研用融通新范式,形成“波束賦形”“梅特卡夫”“核聚變”三大效應。
一是基于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是科技創新實踐的重要模式機制形成“波束賦形”效應。在無線通信中,波束賦形技術是將信號以一種能量集中和定向方式發送給無線終端的技術,能夠全面改善無線終端接收的信號質量,并提升吞吐量。希望中國移動與產學研用各界的深度合作也可以形成“波束賦形”效應,由獨唱變合唱,集中優勢力量解決產業和行業關心的核心問題,實現快速突破。為此,中國移動推出“聯創+”計劃,構建研發合作體系,與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形成緊密的戰略研發合作關系。已成立14個高校載體、17個集團級企業聯合載體,產出聯合研發成果500余項,初步形成了央企協同引領、大中小企業廣泛參與的產業鏈共同體。同時全面升級“十百千萬”合作伙伴計劃,匯聚1300余家鏈上企業,發布產業鏈合作圖譜和投資生態圖譜,以平臺建設、機制配套、資源投入,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基于大科學裝置是原創技術策源的關鍵基礎底座形成“梅特卡夫”效應。在網絡領域,梅特卡夫定律闡明了網絡的價值和節點數的平方成正比。希望中國移動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也可以形成“梅特卡夫”效應,由小型化單一設施變為集成化大規模裝置,賦能多節點,通過大連接驅動規模效益價值,賦能科學研究和技術突破。目前,中國移動打造了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基地,建設了“連接、算力、能力”三類科學裝置,歡迎產學研各界與中國移動共建共享共用。
三是基于多鏈融合是帶動戰新產業發展的創新突破舉措形成“核聚變”效應。核聚變是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希望中國移動的鏈鏈融合也可以形成“核聚變”效應,發生質變的同時釋放巨大能量,推動移動信息產業向高能級躍升。中國移動全面構筑產業新生態,以創新鏈把關鍵技術攻出來、以供應鏈實現產品用起來、以資本鏈助力產業推起來,促進多鏈條融合高效發展,讓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已設立260億元鏈長基金,為超1300家產業伙伴提供1300億元供應鏈金融服務,助力孵化“專精特新”企業。中國移動致力于引導集聚產業要素、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合力推動產業鏈融通發展取得新突破,加速實現移動信息產業融通壯大。
大會期間,中國移動與合作伙伴共同舉辦無源物聯網技術創新、綠色5G技術、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教融合創新、5G與新型工業化融合創新、6G可信內生安全技術等系列專題報告會,充分發揮學術與產業交流平臺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學術交流、產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