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1日,2023年中國5G發展大會在上海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云明在會上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截至9月底,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318.9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達7.37億戶,5G行業虛擬專網超2萬個,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全球占比達42%。
當前,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各環節,已成為數據資源暢通循環的關鍵支撐,引領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張云明介紹,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精神,支撐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助力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
一是持續強基礎,進一步夯實網絡能力。加快推進地級及以上城市5G網絡深度覆蓋,并逐步向有條件的縣鎮加速延伸,加快推進5G行業虛擬專網建設部署,提升多元化5G網絡供給能力。
二是持續謀創新,進一步增強內生動力。前瞻布局5G-A技術研究、標準研制和產品研發,加快推進5G輕量化(RedCap)技術演進和商用部署,持續開展5G新技術測試驗證,加快推進產業成熟。
三是持續促融合,進一步匯聚應用合力。發揮“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等平臺作用,促進5G應用規模化、多樣化發展,加強部門合作和部省聯動,促進5G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
四是持續增共識,進一步深挖合作潛力。深化在標準、技術、產業、網絡、應用、安全等領域國際交流對話,鼓勵國內企業加強5G海外合作,推動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共贏的全球產業生態。
工信部高質量發展高層次咨詢專家項立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地均已部署5G的商用項目,并且進一步完善網絡覆蓋和應用場景的開發,由于5G的商用需要大量的網絡設備和基礎設施投入,涉及硬件、軟件和網絡建設,這需要各大運營商和設備廠商共同合作,加大投入和合作,加快5G商用進程。
在10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介紹,5G應用已融入67個國民經濟大類,全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7000個,移動物聯網終端累計達22.2億戶。
趙志國表示,5G在工業、礦業、電力、港口等垂直行業應用廣泛復制,助力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基于5G網絡的超高清視頻、AR/VR等新應用進一步融入生產生活,用戶體驗不斷提升。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數據資產化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4G網絡,5G特點包括覆蓋率增大,傳輸速率提升,延遲減少以及傳輸帶寬增加,運用5G技術將極大地推動物聯網、人工智能、在線游戲、虛擬/增強現實、智能城市、智慧農業、遠程醫療、智能家居、無人駕駛、遠程操控等產業的發展,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5G將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和新方案。
王鵬說:“隨著5G基礎設施完善,從相關政策來看,在進一步加深5G與垂直行業融合力度,尤其是推動制造業借助5G技術實現智能化發展、數字化轉型,5G的普及,將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和升級,進一步提升中國實體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增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