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 10月12日,2023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廣州召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大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提出,5G需要補生態的短板,而6G則要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生態培育,著力與相關行業的協同創新。

回顧從1G到6G的業務演進,鄔賀銓認為,從1G到4G基本上是需求牽引,市場在等待,一旦網絡就緒新應用就能順勢而為。他指出5G需要補生態的短板,包括新型終端顯示技術、內容生成技術、通感算融合技術、高可靠車聯網、輕量級物聯網、直連衛星應用等;6G尤其要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生態的培育,著力與相關行業的協同創新。
提及AI,鄔賀銓認為AI特別是大模型給產業鏈帶來新機遇,不僅優化網絡部署與運維,還強化產業鏈協同,豐富應用生態。“自建基礎大模型需有足夠算力、數據、人才、應用場景、閉環的生態等,門檻很高;合作開發行業大模型可以在大模型上基于海量有價值數據充分訓練,待調優至理想效果后再進行知識蒸餾、量化及針對特定場景遷移等縮小模型的工作。“
不僅如此,大模型的發展也帶來產業鏈企業的業務發展與協同創新。當前,中小企業在本地設備上部署MaaS(模型即服務)后,可在基礎大模型上提供調用接口及配套的低代碼開發和模型編排等工具,加入企業自身數據對模型精細化調整后可進行個性化管理應用。“可以說,IaaS+PaaS+MaaS+SaaS 構成了云智平臺,提供小切口接入。”鄔賀銓表示。
深入到工業領域,鄔賀銓介紹,“5G+AI”賦能工業互聯網構建數實融合平臺,企業可采用5G CPE+UPF以IPv6上云(公有云、企業云、混合云或多云),在5G公網上組織企業專網,無需自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與企業大腦,便可實施數字化轉型。
放眼道整個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當前摩爾定律接近極限將帶來算力乃至行業發展困境。對此,鄔賀銓認為,芯粒等SIP技術將為摩爾定律的延續提供動能,信息化進程還將持續,大算力突破算法演進瓶頸,AI驅動技術革命,帶動產業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