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崔巖周名希方輝張宏達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面對后疫情時期盡快全面恢復我省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的嚴峻任務以及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機遇,我省應積極研判疫情對產業帶來的深刻影響,調整“新基建”相關產業布局,加快“六個強省”建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機械制造行業:關注醫療器械轉型,拓寬智能設備應用。2019年全年我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其中裝備工業增加值增長11.0%,是我省工業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醫藥制造業、化工業、日用消費品、專用設備制造業都在“非典”過后,在工業生產上實現了與往年同期相比的較大增幅。其中“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制造”增長43%,“機械治療和病房護理設備制造”增長53.3%。疫情后,機械制造業企業應充分調研醫療診斷、監護、病房護理以及家庭醫療等細分市場,盡快切入適合自己企業特點的需求市場。另外,此次疫情中,為了減少人員接觸,出現了制作煲仔飯的餐飲機器人、酒店智能化管理的送物機器人等。以此為契機,相關行業可逐步向無人化、智能化轉型,以降低人力依賴、提高工作效率,這將直接提高相關智能產業的長期需求,帶動聯合發展。我省機械制造業企業也應借此東風,拓寬各類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市場,加大與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以及各高校機器人研發團隊的合作開發,積極研制相關技術及產品。
食品加工行業:強調綠色健康概念,打造強勢大農業品牌。疫情過后,安全的食品消費會再次成為食品消費的行業硬需求,也必將成為消費者選擇商品時著重考慮的因素。3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二十三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兄赋,要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塑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農業品牌。我省是國家糧食生產和農產品加工大省,更應發展獨特資源優勢、抓住品牌需求機遇。一是在“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上尋求突破,大力支持玉米、水稻、乳、肉等優勢主導產業集群化發展,提高優勢產業集中度,把第一支柱產業夯實;二是提高產品技術附加值,通過聯合省內高校院所,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優化產品結構,注重產品功能性、多樣性,提高企業深加工能力;三是在產品設計和商品營銷上,充分彰顯整體生態優勢,依托優質農產品資源,集中打造“綠色、健康、安全、有機”的概念,提高龍江食品的美譽度和行業競爭力,塑造一批如“北大荒”等農業品牌。
工業互聯網產業:加速互聯平臺建設,促進制造行業轉型按照工信部規劃,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將按照“三步走”的戰略推進,到2025年屬于第一個規劃期,重點是進行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我省從2018年起已開始出臺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工業強省建設規劃等政策促進工業互聯網建設,但面向行業的各類功能服務平臺尚未形成規模。因此應抓住此次發展契機,圍繞制造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目標,加速布局工業互聯網。尤其要通過聚集工業界、互聯網界和信息通信界的中堅力量及相關機構,做好工業互聯網頂層設計。在網絡基礎方面,重點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配合5G基礎設施建設,為工業企業要素互通提供有力支撐。要加快培育重點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及工業APP應用,形成“建平臺”與“用平臺”有機結合的良好發展格局。
人工智能產業:依托高校智力資源,圍繞傳統產業升級我省現有的人工智能企業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規模偏小,缺少知名度高、產品應用領域廣的龍頭企業。未來應結合我省自身特點著力發展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利用我省高校智力資源,依托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為代表的省內高校,尤其是哈爾濱工業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專業研究機構,為省內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提供重要科技支撐。二是人工智能產業應圍繞我省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的現實需求,滲透進入傳統制造業,在數字化車間、自動化生產線等方向,培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標志性產品,形成示范效應,充分發揮對傳統產業的提升作用。三是結合疫情后市場特點,著力打造智能醫療、智能健康、智能旅游等智能服務產品,與機械制造類企業聯合,在餐飲、住宿、旅游服務各環節提供無接觸類智能服務。
通信行業:加速5G基礎建設,關注基礎部件配套。作為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區塊鏈技術、各類智慧應用等場景的基礎設施,搶先布局建設5G基站,對我省工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的調整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而隨著5G基站的快速建設,對應的基礎配件,如濾波器、散熱殼體等需求量也將會大幅增加,建議省內相關企業關注配套產品的研發。
文化旅游產業:提升智慧服務能力,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我省文旅產業在此次疫情期間受損嚴重。為支持我省旅行社積極應對當前經營困難的局面,省文旅廳發出了暫退旅行社80%旅游質量保證金的通知。除這類保障措施外,我們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提振我省文旅產業發展:一是率先開始冰雪、森林、邊境、濕地、避暑等特色旅游產品恢復性營銷推廣。鼓勵各景區運用APP、微信公眾號等移動互聯網方式,整合旅游產品信息,提升“智慧景區”服務水平,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VR影像等新技術做在線體驗和感受推廣。二是加快文化休閑街區、藝術街區、特色書店、劇場群、文化娛樂場所群等建設。加大力度引進國內外優質演出資源,拓寬宣傳渠道,使更多市民獲得高品質的文化體驗,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化素養。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