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讓我們走了一個極大的彎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曾在2014年出席有關智慧城市建設論壇時這樣說道。他同時指出:“智慧城市”概念進中國后,多位專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大于預期期望。真正的“智慧城市”會經歷漫長的城市建設過程,而全國大多數城市是在短期內快速變大的,前期規劃就以經濟發展為著力點,因此很難真正“智慧”起來。

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興起,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經歷了探索期、調整期、突破期和融合期等階段,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越來越廣泛。在“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指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的背景下,而今,在智慧城市這個世界“新基建”中,我國已然成為主戰場。

當然,這并不是說,走過了探索期、調整期、突破期和融合期的智慧城市,就已經真正“智慧”起來了。仇保興在2021年出席聯想創新科技大會智慧城市分論壇時,曾提出過一些對于處在融合期智慧城市的“壓力測試”。比如,疫情之下,有三個方面表現了智慧城市的“短板”:第一,耗資巨大的領導駕駛艙,它仿造了核電廠、水泥廠、化工廠這些電子控制的系統,將這種確定性系統用在千百萬人組成的城市中,一旦遇到疫情,這種開放的系統,就顯得毫無用處;第二,我們的智慧城市收集了巨大的數據。甚至用了最新的人工智能,但我們并沒有分析這些數據之間的相關性,所以大數據表現不佳;第三,各地都建設了許多城市大腦,但城市大腦在疫情的動態方面就像得了老年癡呆,因為這些大腦是沒有學習過的大腦,沒有精確的分析,沒有歷史經驗的積累。

[聯想發布《2022智慧城市白皮書》]
把智慧城市建設起來,城市就真的“智慧”了嗎?其實不然,一座城市想要“智慧”,更重要的是運營。5月24日,聯想集團聯合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產業互聯網發展聯盟、工業大數據分析與集成應用實驗室、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融合各自優勢資源共同編寫并聯合發布了國內首個面向未來綠色智慧城市的權威調研報告《2022智慧城市白皮書》。
對于本次《白皮書》的編制,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信息化所所長馬冬妍表示,“《白皮書》總結了當前智慧城市發展的新變化,發掘智慧城市新內涵,提出了一系列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架構和新建議。其結合生動的場景和案例,對新IT技術架構在產業賦能、服務惠民和綠色低碳等方面給社會帶來的價值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而今,智慧城市的建設進入了更精細化運營的階段。
“一個平臺”、“雙架構”,給城市一把通向“智慧”的鑰匙
建設一座智慧城市,不如給城市一個通向“智慧”的“鑰匙”。
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方案服務業務群總經理戴煒曾說:“我們現在不缺乏技術,關鍵是如何把智慧城市的形態特征,通過技術和社會兩個層面做有機結合。”按照這個說法,激活城市長期儲備的“智慧”,需要賦予它一個足夠鮮活的“靈魂”

相比傳統型城市,今天新型的智慧城市利用新IT打破了設備、組織間的數據孤島,基于“端-邊-云-網-智”的技術架構實現了智慧出行、智慧安防、智慧社區等多領域的融合服務。智慧城市的建設也不僅是云計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它還整合了軟硬件資源,考慮包含設計、實施、運營、維護在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為公眾提供更便捷智慧的新服務。
在技術和社會兩個層面,沿著智慧城市的新導向,聯想使得智慧城市內涵得到豐富與延伸。
在技術層面,作為一個“城市運營者”,聯想更強調依靠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增加配套的全程服務幫助技術落地,其中,“新IT技術+全程服務”是智慧城市的新抓手。一方面,智慧城市中的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需要配合服務才能發揮最大效力。智慧城市已經從強調技術轉向強調數據,從服務的角度去看待智慧城市,讓服務貫穿于全部場景,真正服務城市的管理者和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另一方面, 技術+服務能夠實現智慧城市的全流程響應,實現規劃、技術架構搭建、設備運營、維護、信息處理、反饋等一系列活動的統一,打破數據孤島,推進政府高效管理、產業快速發展、民生普遍受惠。
新技術的應用拓展了城市建設與管理的范圍,此時,“數字空間+現實空間”是智慧城市的新落腳點。進入智慧城市建設新時期,不僅需要謀劃現實空間的管理,也需要對新產生的數字空間進行管理。實現實體空間與數字空間聯動,共同推進城市發展。數字空間是現實空間的拓展,數字空間通過對物理世界的人、物、事件等所有要素數字化,在網絡空間再造一個與之對應的“虛擬世界”,形成物理維度上的實體世界和信息維度上的數字世界同生共存、虛實交融的格局。
在社會層面,新時代的智慧城市整體上需要達到城市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互協調的目標,居民即用戶,城市即平臺,實現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居民的智能服務相統一,使得人與自然更加協調發展。此時,“普惠民生+生態和諧”是智慧城市的新目標。一方面,智慧城市不再單純是技術與信息基礎設施的堆砌,針對城市居民的“微基建”、“微服務”也在不斷推進,惠民作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初衷與目的將展現的更為全面深入。另一方面,全流程、全鏈條地將平衡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理念貫徹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在實踐中也正凝聚更多共識。
城市化進程為城市帶來了人口、資源、產業等的高度集聚,同時也導致了資源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高度集中。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進程中,“低碳環保+綠色發展”是智慧城市的新焦點。為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低碳節能與綠色發展成為了智慧城市的新焦點。“雙碳”目標激發了智慧城市的技術創新與場景應用,智慧城市建設也正成為“雙碳”戰略全面展開的強有力支撐。一方面,借助能源-傳輸網-負荷-儲能-工業控制“源網荷儲控”綠色能源架構,可對能源供給與傳統耗能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支撐智慧城市管理、運行過程的低碳轉型。另一方面,通過在園區、交通等生產生活場景中積極推廣應用光伏、氫能、風電等清潔能源,以車聯網等新技術優化城市運營效率,將碳排放加入監控指標,也可推動城市能源結構升級和資源優化利用。
相比較傳統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更強調運營的新型智慧城市從頂層架構上亦有創新,它需要的不再是獨立的硬件設備或者軟件應用,而是包括物聯網設備、智能應用在內的“端-邊-云-網-智”體系化技術架構。依托智能終端、邊緣計算、云計算、5G網絡和行業智能解決方案,智慧城市可拆解為精確感知、及時處理、云端處理、可靠傳輸、優質服務以及安全穩定六大特征。

[“端邊云網智”新IT的智能技術架構]
此次聯想發布的智慧城市白皮書,不僅從頂層架構上給予新型智慧城市以思路,從數字底座上,亦提供了“一個平臺”和“兩個架構”的解決方案。
“一個平臺”即城市級數字孿生平臺。基于多年在AI、大數據等技術上的積累,聯想用數字孿生技術開發的城市運營管理中臺,這是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部分。城市級數字孿生平臺以推動城市空間、城市部件、城市運行動態的數字化為目的,將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物聯網(IoT)等多項技術統一集成的開放式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平臺匯聚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建立面向城市管理應用的數據治理體系,打造數據驅動的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模式,實現實景動態監測感知、事件聯動及指揮調度應用等,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基礎。城市基礎設施的運行狀態,城市資源的安全運控,都會通過傳感頭、攝像頭、數字化子系統采集出來,并通過包括5G、北斗在內的物聯網技術傳遞到云端和城市的管理者,基于這些數據以及城市模型可以構建數字孿生體,從而更好地高效管理我們的城市。
“兩個架構”是采用雙技術架構 “端邊云網智”新IT的智能技術架構和“源網荷儲控”綠色能源架構,這兩個架構在PaaS層的各個技術實施層交匯融合。獨特的VPaas與GPaas將建立起綠色化、智能化云平臺,鏈接城市的能源設施與耗能設施、重點場景,實現城市能源數據的無界流動。在實際交付中,基于聯想新IT技術架構體系,構建了“城市數據大腦”,同時這也是城市實現綠色智能和自我進化的重要載體。在中臺核心應用層的AI能力將實現知識到城市智能的轉化,并進一步降低大系統中人工搜索和讀取數據的比例,從而實現從一個城市到更多城市的快速復制能力。在城市的運營層面,聯想從頂層架構和數字底座,給了智慧城市行業一個可復制、可借鑒的樣板。
三個升級,精細化運營中國智慧城市的未來
2020年以來,人工智能、物聯網、5G、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智慧城市的融合發展培育了創新土壤,新冠疫情也為城市帶來了精細化治理的線上新常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數量快速增加,發展規模也在同步擴大。
如何精細化運營新型智慧城市,是時代對今天城市運營者提出的考驗。戴煒曾為聯想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所擔任的角色這樣定位:“聯想在智慧城市領域定位為新型智慧城市運營服務商,將秉持優政、興業和惠民的價值理念,以服務為源頭,聯合生態伙伴共建新型智慧城市,助力數字中國發展。”
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景,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作為一項巨大的城市服務產品,智慧城市需要重點提升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質,促進城市產業經濟發展。

在治理城市的思路上,我們將經歷從“城市數字化”到“數字城市化”的升級。
智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將會催生城市治理在技術和范圍上的整體變革,這種變革將可能深化并觸發城市管理體制與機制的革新。未來,智慧城市將從城市數字化發展到數字化城市,整個城市在數字領域形成“數字巨系統”。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脈絡依次為工業經濟、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其中,數字經濟對工業經濟能起到帶動作用,并由此誕生了工業數字化、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工廠等。當前中國社會致力于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包含數字化、互聯網和物聯網、數字孿生三大階段。智能經濟對數字經濟也會起到推動作用,比如通過智能裝備實現自我數字化,通過 AI 網絡、AI 掃描形成數字孿生。雖然是巨系統,但只要抓住其主要矛盾,做好長期演進就能更好做好智慧城市的頂層規劃和實施。
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不斷向深向實,我們也將經歷從“建設智慧城市”到“運營智慧城市”的升級。

智慧城市除繼續下沉外,其具體運營方式以及在運營中的如何實現自我革新,將成為“重頭戲”。一方面,智慧城市投資將會繼續加碼。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如物聯網、環境傳感器、全光網絡、5G 全覆蓋、人臉識別與物體識別攝像頭、智能抄表、車聯網等將是智慧城市的重點投向。同時,智慧城市投資將會從物理延伸到數字世界。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將不再只是道路、高架橋、水電等,而是承載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基礎設施,這些信息基礎設施將與物理基礎設施逐步實現物網融合。另一方面,伴隨著科技設備的井噴,針對科技設備和數字空間的設計、運營、維護、培訓、管理等全流程服務成為重點,如何用好智慧城市將會是下一階段的重點任務。
以往,智慧城市的建設更關注“建”,未來,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更注重交互性,在互動形式上實現從“人與人的聯接”到“萬物互聯”的升級。
在萬物互聯的場景下,智慧城市的交互性將邁上新臺階。比如,醫療行業的健康平臺可以在城市醫院、疾控系統、社保中心、藥店等系統中進行數據互通,從而可以及時分析判斷城市中市民的健康狀況,制定出城市的健康發展政策并進行重大傳染疾病應急指揮。比如,城市生態平臺可以對城市環境傳感器終端、衛星數據、氣象數據、環境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并分析城市的生態質量;也可以通過復雜科學管理手段,分析環境生態數據,預判雨季城市內澇點并及時做好災害防范。比如,城市信息平臺可以實時分析城市內公共事件的群體反應狀況,并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此次《智慧城市白皮書》的發布,不僅為運營當下智慧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板,也為未來如何運營智慧城市提供了新思路。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的科技企業,聯想深度參與了建設中國智慧城市的歷程。而今,隨著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邁入“深水區”,精細化運營才能讓智慧城市真正發揮智慧的價值,實現城市治理模式的突破,產業模式的突破,服務模式的突破和發展理念的突破。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聯想愿意聯合生態伙伴共同努力,抓住機遇,一起構建新型智慧城市,共建智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