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2023年底初步建成
工信部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到2023年底,在國內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推動10家物聯網企業成長為產值過百億的龍頭企業,物聯網連接數突破20億。
多個部門和機構對《行動計劃》解讀時表示,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此次《行動計劃》的推出為蓬勃興起和全面發展的物聯網產業注入“強心劑”。在政策加碼、市場需求釋放和資本加持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國內物聯網產業發展迎來黃金期。
補齊關鍵核心技術短板
據專家介紹,物聯網是以感知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主要手段,實現人、機、物的泛在連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隨著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步伐加快,物聯網已經成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已被納入新基建的信息基礎設施中。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將物聯網納入七大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并對物聯網接入能力、重點領域應用等作出部署。
我國物聯網產業近年來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202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1.7萬億元,預計2022年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
來自工信部的信息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物聯網產業總體規模、骨干企業數量、標準制定數量等指標全部達到規劃預期目標,物聯網應用部署范圍和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工信部還表示,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持續推進解決的問題。一是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感知、傳輸、處理、存儲、安全等重點環節技術創新積累不足,高端傳感器、物聯網芯片、新型短距離通信、邊緣計算等關鍵技術仍需加大攻關力度。二是產業生態不夠健全。我國物聯網企業競爭力不高,具有生態主導能力的領軍企業較少,產業鏈上下游的交流協作程度低。三是規模化應用不足,F有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小、零散化,廣覆蓋大連接的物聯網商業化應用場景挖掘不夠,應用部署成本較高。四是支撐體系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標準引領產業發展的作用不強,物聯網安全問題仍然嚴峻,相關知識產權、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能力不足。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的分析,我國物聯網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主要包括碎片化問題、安全問題和高成本問題。此外,物聯網與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融合也面臨挑戰。
確定量化目標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3年底,在國內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社會現代化治理、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民生消費升級的基礎將更加穩固。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3年底的量化目標:推動10家物聯網企業成長為產值過百億、能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龍頭企業;應用規模持續擴大,物聯網連接數突破20億;支撐體系更加健全,完成40項以上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制修訂等。
對于如何提升物聯網產業創新能力,《行動計劃》從三個方面進行部署安排。第一,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施“揭榜掛帥”,鼓勵和支持骨干企業加大對高端傳感器、物聯網芯片、新型短距離通信、高精度定位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第二,推動技術融合創新。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物聯網融合發展,提升物聯網終端感知能力與應用平臺數據處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第三,構建協同創新機制。鼓勵地方聯合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一批物聯網技術孵化創新中心,調動物聯網產業技術聯盟、基金會、開源社區等協同創新形成合力。
安全是物聯網發展的前提,《行動計劃》提出依托科研機構與聯盟協會,從加強物聯網卡安全管理、建設面向物聯網密碼應用檢測平臺和安全公共服務平臺、打造“物聯網安心產品”等方面發力,提升物聯網安全技術應用水平和安全公共服務能力。
物聯網產業市場空間可觀
專家表示,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萬物互聯需要技術創新以及市場應用模式和服務理念創新,更需要政策引領與推動。
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表示,《行動計劃》為正在蓬勃興起和全面發展的物聯網產業注入“強心劑”,直面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行業做出戰略定位和頂層設計,也對今后精準施策指明了方向。
中信建投認為,物聯網的價值和重要性得到廣泛認同,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應用需求將會井噴式爆發。
天風證券表示,物聯網既有新基建屬性,又是5G的應用場景,市場空間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