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相對15年的融資高峰,18年SaaS行業進入平臺期,在向下一個平臺躍遷的過程中,SaaS產品的安全性、標準性、乃至于對云計算的缺口都成為懸掛在SaaS企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下一季紅利即將來臨,SaaS行業是否做好了準備?
云服務縮影,前景廣闊
SaaS作為云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與云服務一脈相承,即通過專業化的社會分工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如果說IaaS層省去的是客戶對基礎設施層的操心,PaaS層省去客戶對中間件、數據庫等應用開發環境的關心,那么SaaS層則是幾乎向客戶隱去了所有IT相關的部署與管理流程,直接將最終服務和盤托出。
在創新浪潮涌現的國內市場,廣泛存在大型企業與創新企業的極與極的對立,一方面是巨頭企業自有的龐大的IT部門,一方面是小團隊乃至個人創業企業對軟件服務的迫切需求,SaaS的核心特色至少能夠給客戶帶來四點好處:一是簡化管理,二是產品快速迭代和自動更新,三是付費方式靈活減輕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四是獲得更具針對性、更能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的客戶服務。因此并不能將SaaS簡單地理解為“互聯網+軟件”,其背后所蘊含的“從銷售硬件產品到售賣服務”的產品理念才是其真正的價值與潮流所在。

數據來自艾瑞數據報告
從數據而言,得益于底層技術的升級及宏觀政策影響,國內SaaS市場在2014-2015年經歷了短暫的爆發式增長,增速分別高達71.3%和65.4%。從2016年開始,SaaS市場進入相對理性平穩的發展階段,將保持30%-40%的按年增長率。預計2017年國內SaaS市場規模將達到168.7億元,2020年將達到473.4億元。 對標于美國市場千億級規模,這個標地并不算膨脹,但無可厚非的是,SaaS行業已經進入新一輪的平臺期,在平臺期內大逃殺的局面中,持續細分市場以及進一步與巨頭企業綁定成為第一序列SaaS企業的首要任務。
快速占坑,需求明確
隨著底層技術成熟,SaaS創業公司不斷涌現,在各細分領域以及各行業內都出現了一批玩家。從目前整個市場的發展現狀來看,絕大多數企業級SaaS產品都可以在一個“業務環節×客戶行業”的矩陣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為了簡化SaaS服務林林總總的分類方式,將所有SaaS產品劃分為“業務垂直型”(即專注于解決企業客戶某一業務環節的問題)與“行業垂直型”(即專注于解決某一行業的客戶在各個業務環節中的問題)兩類。當然,這種分類方式是流動與開放的:個別企業可能存在既跨多個業務環節也跨多個行業的情況,一些企業在發展經營過程中也會不斷調整自身產品的定位。
如騰訊云、阿里云等軟件服務運營商近兩年持續在行業端的發展和攻城略地依靠的就是這樣一套邏輯:在提供自身核心SaaS應用的的同時,還會向各類開發伙伴、行業合作伙伴開放一套具備強大定制能力的快速應用定制平臺,使這些合作伙伴能夠利用平臺迅速配置出特定領域、特定行業的SaaS應用,也就是說,通過與服務運營商本身的SaaS應用無縫集成,并通過合作伙伴的門戶平臺、銷售渠道提供給最終企業用戶使用,共同分享收益。
而公有云的逐漸穩定為SaaS服務提供了基礎,辦公方式逐漸的異地化為SaaS服務提供了用戶需求,因此更廣大的業務垂直型企業則是依靠另外一套更落地的商業模式:尋找正確的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通過較低準入價格,讓用戶能夠在下一個付費周期完成付費,不斷累積活躍付費用戶從而提升營收——這就是SaaS生意的本質。而能影響到這個鏈條中最基礎的環節,SaaS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也從產品本身依靠的技術優勢轉變為資源整合能力,如前不久騰訊高調宣布進入協同文檔領域,此前在該領域的明星企業石墨也不可避免的陷入爭議。而像這樣巨頭直接切入細分市場,打造自己的生態圈的過程中,SaaS企業被臺風波及在所難免。
一站式SaaS的一種可行路徑
在上文中提到的公有云基礎的框架下,SaaS行業仍面對來自用戶的個性化多類型需求。雖然這個行業取得了一些發展,但是依然缺乏針對具體行業的明確的解決辦法,也沒有解決好用戶的定制化需求,例如在開發者領域,如何整合如多種開發匯編語言的集成環境;如何解決開發團隊的協同工作中對大量云計算的需求等。
以Cloud9為例,Cloud9曾一度占據美國市場上SaaS中 IDE服務的前列,直至被AWS收購前,Cloud9已完成兩輪共計550萬美金的融資。其成長路徑也是一站式SaaS的一個范例:內置對代碼編輯器、編譯器、調試器和圖形用戶界面工具,將分散的開發流程等統一匯聚在其操作界面的會話框上,形成了一個大規模工具和聊天集成平臺。Cloud9 IDE還為node.js和Google Chrome集成調試器可以在IDE中啟動、暫停和停止,能夠在云計算環境中測試和部署代碼。同時還集成了微軟的辦公軟件,例如,BASIC 語言在微軟辦公軟件中可以使用,可以在微軟 Word 文檔中編寫 WordBasic 程序。
AWS或基于看好其在集成方面的能力和趨勢,在2016年高調收購Cloud9,并隨即發布在此前cloud9的基礎上開發的AWS Cloud 9,有業內人士對此評論為“這筆收購對于Cloud9、AWS以及開發者來說是三贏之舉。鑒于AWS在開發者當中的流行度,這種緊密集成可以將從開發到部署的過程流水化,開發者也許就不再會考慮其他的IDE服務了。”
有趣的是,在前不久,騰訊云同樣宣布與國內一站式軟件研發平臺 CODING 宣布達成戰略級合作,并共同發布了新產品 Cloud Studio。與此同時, CODING 和騰訊云宣布,在今年即將有更多產品及資源層面的深入對接。而騰訊云與 CODING 共同發布的 Cloud Studio 是國內首款完全基于云端的 IDE 服務,其前身為 CODING 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在線代碼開發工具 WebIDE。騰訊云高層表示,“CODING這次與騰訊云 IaaS/PaaS 的深度結合,真正做到了代碼編寫、調試、上線一站式閉環體驗,通過這次合作也驗證了騰訊云作為連接器的定位。”這一發展路徑與AWS和Cloud9的合作模式不無相似之處。
SaaS的出現是伴隨著公有云的落地而逐漸興起的,對于傳統IT廠商來說,首先需要占領的是用戶設備,然后是數據,接著才是軟件服務,這也就是為什么公有云廠商的策略都是先從IaaS做起,擁有了數據后做PaaS,亞馬遜云(AWS)、 阿里 云 都是如此。
而從中美SaaS行業的發展過程的相似性倒推,一站式解決方案產品的提供和集成能力的加強或將成為未來的必然趨勢,從中小企業需求角度而言,光有實體IaaS毫無意義,SaaS缺乏云服務,尤其是云計算也不可。特別是對SaaS功能需求更多樣化的小微企業,不同的服務就要面臨到“數據散落”的現實,安全系數低且不便于對數據的統一管控。于是,SaaS搭配本地服務器或利用公有云靈活優勢讓企業快速建置云服務,成為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在數據存儲、共享及協同領域的一項剛需。
以此來總結SaaS未來發展及生存維度,騰訊云此次與CODING的深度合作是一則印證趨勢的案例。在不需高昂的IT部門建設成本,集成代碼編寫、調試、上線一站式閉環體驗,應該是面向小微企業的最佳解決方案。
正如IBM云和認知技術團隊負責人Javier Barabas對于SaaS的描述:“在云端沒有一種模式適配所有情況的可能性,企業應該充分評估自身支出與收益兩者的性價比和平衡點,然后選擇最佳的模式。SaaS在做的事情實質上是將業務系統的工作流搬到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