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和“工業4.0”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以產業互聯網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其中工業互聯網發展突出,不僅被視為助力工業行業提質增效的新契機,也被視為信息通信業發展的新藍海,因此工業互聯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得到了產業各方的關注。不過,新興行業遇上傳統行業,不僅將發生“化學反應”,也會出現一些暫時的問題。在今年的兩會上,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張云勇就帶來了有關完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的提案,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建言獻策。

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張云勇
張云勇,現任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據悉,2003年張云勇加入中國聯通,此后分別在數固業務部、技術部、數據部、研究院任職。2016年底,張云勇從中國聯通研究院副院長升任院長一職,擔任研究院一把手。2018年1月24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張云勇當選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值得一提的是,張云勇是本屆政協委員中運營商的惟一代表。
張云勇認為,從需求側看,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共同驅動下,互聯網開始“從小C時代”逐步過渡到“大B時代”,工業互聯網前景廣闊。據預測,行業市場發展空間將是基礎電信業務的40倍。
但是從供給側看,我國傳統行業信息化水平低,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無法更好匹配生產性服務需求的快速發展,因此出現了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我國工業發展依舊以傳統行業為主,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水平有待提高。傳統行業仍然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主體,且發展階段參差不齊,總體信息化水平不高。
第二,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生態體系尚不完善。我國工業互聯網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性平臺尚未形成,面向特定行業、特定領域的企業級平臺影響力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標準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跨行業合作實踐仍不普遍。
第三,工業互聯網保障支撐體系尚需完善,信息安全工作有待加強。我國工業互聯網保障機制尚不健全,關于如何進行產業扶持、政府如何引導、政策如何細化等問題亟待解決。同時專業人才支撐不足,工業互聯網高端技術和應用創新型人才短缺。
張云勇認為,供需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匹配,將會導致資源錯配和結構扭曲,影響行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此,他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提出了如下具體建議。
首先,夯實網絡基礎,構建以中央企業為主力軍的數字驅動型工業新生態,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云大物等創新業務領域優勢、人才優勢,聚焦發展智能、綠色的先進制造業,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全面落實十九大報告中的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其次,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加快推進協同發展驅動創新。加速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建設,堅持“建平臺”與“用平臺”雙輪驅動,打造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新格局,不斷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各方合力,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同時打破行業壁壘,構建工業體系開放式發展,促進各領域相互交流與協作,合作開展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區塊鏈等前沿科技研發和應用探索,使我國高新科技水平走在國際前列。
最后,完善保障機制,構建工業互聯網智庫。以《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為綱領,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強整體規劃布局。同時構建由政府管理機構帶頭多方協作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推廣網絡安全防護最佳實踐,打造示范區域,示范企業。發揮中央企業主力軍作用構建工業互聯網智庫,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兼收并蓄,加強工業互聯網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