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大發展和智能手機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終端的使用方式和功能范疇。優質耐用的Nokia之前看起來堅不可摧,商務安全的BlackBerry之前像是引領了時尚潮流,但它們現在都面臨無人問津的窘境。
如今,不斷增長的智能終端用戶需求要求電信運營商提供貫穿生活各個方面的碎片化的服務,并智能地為用戶切換應用情境(包括固定網絡、移動網絡和Wi-Fi)。
運營商維護壓力與日俱增
全業務經營時代,運營商需要新的網絡嗎?
一方面,電信運營商完全可以選擇同時運營多個網絡,比如中國移動通過2G、3G、TD-LTE以及Wi-Fi來滿足用戶全業務服務的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基于多種技術標準的多個網絡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意味著高昂的運營成本、雪片般的客戶投訴及噩夢般的客戶低滿意度,對于已經老舊脫維的網絡設備(比如PSTN交換機)、復雜多樣且易丟失的維修備件,以及頻發且反復發作的網絡故障,運營商的維護工作壓力與日俱增。
因此,絕大多數電信運營商會說,需要一張全新的網絡來解決目前所面對的問題。而目前用戶核心的“聯接(Connected)”需求并沒有什么變化,只是擴展到了數據業務。同時,電信運營商依然需要承諾隨時隨地提供可靠、安全、滿意的服務。
不能照搬互聯網企業
全業務經營時代,運營商面對的內部挑戰是傳統的電信思維與新生的互聯網思維的碰撞。對于被慣壞的網民來說,復雜的計費規則、匱乏的賬單通知、不能隨時反悔的業務等等都是他們所不習慣也不愿接受的。而電信運營商們則沿著傳統電信行業的模式緩緩改進,雖然做了諸多努力,但一直沒能被認可。更加困難的一點在于,想要照抄互聯網企業的步伐,統一內部認知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從外部挑戰來看,互聯網企業正在搶占整個產業鏈中最有價值、最有黏性的部分,而把通信管道這類相對低價值的部分留給了運營商。并且通過在云和微創新等方面不斷地迭代更新以加高門檻,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
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用戶作為賬戶的核心是天經地義的,而對于運營商來說,碼號(移動或是固網號碼)才是賬戶的唯一識別碼,這在之前并沒有什么大問題,但在全業務時代,當重點客戶群滲透率逼近200%(意味著用戶可能持有2個甚至多個碼號)時,以碼號作為賬戶核心會帶來如下問題:
1.用戶的賬戶消費情況無法統計顯示。
2.同類業務的無優惠重復訂閱(如來電顯示及手機報、手機郵箱等新業務)。
3.消費積分和用戶級別分別計算。
4.關聯業務的優先推薦無法實現。
5.在線消費習慣、功能使用偏好等信息不能全景式展現。